抗战记忆与中共政治认同的建构(1938-1946)

发布时间:2017-08-30 19:49

  本文关键词:抗战记忆与中共政治认同的建构(1938-1946)


  更多相关文章: 集体记忆 政治仪式 政治认同 抗战纪念


【摘要】:抗战纪念活动作为一道特殊的政治景观,其意义并不局限于纪念抗日战争及其胜利,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塑造集体记忆,促进政治认同的建构,或者说维护、强化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本文旨在探讨抗战纪念活动是如何塑造抗战记忆,抗战记忆作为中间桥梁是如何促进中共政治认同的建构。在简要阐述集体记忆与政治认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政治仪式、政治象征、集体记忆与政治认同的理论,展开对相关史料的分析,探讨1938——1946年间,中共如何运用抗战记忆建构民众对中共的政治认同。中共抗战记忆的塑造主要通过仪式景观的操演、象征符号的塑造和纪念话语的刻写三个方面来进行:纪念仪式的周期性举行按时强化记忆,固化的仪式程序复活记忆,并通过身体实践的操演加以认同和理解;象征符号传达政治主张、凝聚民族情感,促进记忆的建构;纪念话语提供记忆框架,引导记忆的内容和方向,丰富和完善记忆。记忆的建构是一种话语建构,“坚持抗战”、“团结抗战”、“民主建国”的话语塑造了中共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抗战的记忆,使民众产生了对中共抗战的史实、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以及中共捍卫民族国家利益的政治形象的认可和赞同,从而促进了中共政治认同的建构。抗战记忆不仅对当时产生了影响,它也经过时间的积淀转化为当前执政的重要历史依据,对中共政党的认同会转化为对国家现有政治秩序的认同。最后笔者在总结抗战纪念活动经验与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纪念活动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集体记忆 政治仪式 政治认同 抗战纪念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6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22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9-10
  • 二、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综述10-19
  • 三、研究范围、思路与方法19-21
  •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21-22
  • 第一章 集体记忆与政治认同22-37
  • 第一节 集体记忆的辨识22-27
  • 一、集体记忆的基本概念22-24
  • 二、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24-25
  • 三、政治仪式是塑造集体记忆的工具25-27
  • 第二节 政治认同的解读27-34
  • 一、政治认同的内涵与本质27-30
  • 二、政治认同的基本特性30-31
  • 三、政治认同与相关概念的辨析31-32
  • 四、政治认同的获取途径32-34
  • 第三节 集体记忆:政治认同建构的载体34-37
  • 一、界定族群边界,凝聚共同体34-35
  • 二、宣传意识形态,制造政治共识35
  • 三、记忆的策略性,影响政治认同35-37
  • 第二章 抗战记忆的生成37-54
  • 第一节 仪式操演建构抗战记忆37-43
  • 一、仪式的周期性举行:强化集体记忆37-39
  • 二、仪式行为的固化:复活集体记忆39-41
  • 三、身体实践的操演:认可集体记忆41-43
  • 第二节 象征符号塑造抗战记忆43-48
  • 一、纪念符号的呈现:政治象征表述43-45
  • 二、“左权”符号的创造:民族英雄典型45-48
  • 第三节 纪念话语刻写抗战记忆48-54
  • 一、社论话语:提供集体记忆框架48-50
  • 二、中共中央文件:引导集体记忆的内容50-51
  • 三、纪念文章:充实集体记忆内容51-54
  • 第三章 抗战记忆建构政治认同54-69
  • 第一节 抗战记忆建构的主要话语54-59
  • 一、“反对外国侵略,坚持抗战到底”55-56
  • 二、“加强国内团结,呼吁一致抗战”56-57
  • 三、“执行三民主义,实行民主政治”57-59
  • 第二节 抗战记忆对中共政党合法性认同的建构59-65
  • 一、对中共抗战的认可与肯定59-61
  • 二、对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同61-62
  • 三、对中共捍卫民族国家利益的认同62-65
  • 第三节 抗战记忆塑造政治认同的特点与经验65-69
  • 一、充分实施政治动员65-67
  • 二、促进政治社会化67-69
  • 第四章 抗战记忆建构的当代启示69-78
  • 第一节 新时代抗战记忆建构认同的挑战69-73
  • 一、后现代社会中解构主义的影响69-70
  • 二、集体记忆特征及其代际传递的影响70-71
  •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71-73
  • 第二节 当下中国抗战记忆的重塑73-78
  • 一、增强纪念主题的多元性和包容性73-75
  • 二、增进仪式主客体的良性互动75-76
  • 三、运用大众传媒维护和传播记忆76-78
  • 结语78-79
  • 致谢79-80
  • 附录一80-84
  • 附录二84-85
  • 附录三85-86
  • 附录四86-87
  • 参考文献87-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芝;;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华人政治认同问题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贺璐;;政治认同逻辑的相关性研究[J];群文天地;2012年21期

3 刘颖;陈雪洁;;我国转型期失地农民政治认同弱化倾向浅析[J];青年文学家;2012年12期

4 刘云杉;;文化政治认同与技术认同——知识人双重旨趣的历史与现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2期

5 李向平;;国家祭祖的政治认同[J];南风窗;2007年09期

6 徐翔;;政治认同的审美性——兼重审文学在“再政治化”中的本体论建构[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7 孙留华;任园;;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调查分析——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J];文学教育(中);2010年12期

8 殷丽萍;;美国国家凝聚力形成原因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07期

9 石勇;;从文化再造到政治认同[J];南风窗;2011年22期

10 李向慧;;新时期农民政治认同变迁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自强;;“创造性政治”视角下农民政治认同的现代性转换[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2 周敏凯;;政治认同建构与和谐社会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方旭光;;政治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袁文伟;;扩大公民权利 强化政治认同[A];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历程与经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党史分会场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中国;关于“政治认同”的一点认识[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白乐;学者建议 欧洲公民学习欧盟语言促进政治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齐卫平;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接续”与“重构”[N];学习时报;2012年

4 黄铸;中华民族应该坚持何种政治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3年

5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孔德永;动态理解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陈春燕 戴玉;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新途径[N];吉林日报;2010年

7 王岳川;精神对峙与价值滑动[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李欣宏 刘佳祥 田长春;信息化条件下心理动员面临新挑战[N];中国国防报;2008年

9 记者 姚学文;创新活动载体 力戒形式主义[N];湖南日报;2009年

10 扬州市江都区法院院长 袁江华;核心价值观促进法院科学发展[N];江苏法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3 孔德永;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刘贝贝;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张国平;当代政治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元修成;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贝贝;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马冰冰;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治认同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程波辉;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重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璐;利益、制度与价值—政治认同的逻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孟令辉;城乡政治认同比较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王志超;网络空间中公民政治认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高雅;政治认同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胡俊;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村干部政治认同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9 李海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党的政治认同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10 雷于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61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761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d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