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05:01
本文关键词: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摘要】:在中国的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绝不是一个虚构的幻影,而是一个已经存在了近百年并不断得以推进的历史过程。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早传入中国,人们就开始尝试“哲学到大众去”,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这样的探索和实践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程中,曾有过数次历史性突进,其中建国后十七年这一段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作为执政党,在全党全国范围内系统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开创出了一条与当时历史环境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大众化之路,堪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 在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命题的前提下,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对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演进历程、文本、主体、路径方法进行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力图突破目前学界对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中的那种流于简单介绍的状况,全面梳理、公正评述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总结提炼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验和教训、启示,从而为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供有益的历史参照。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这一命题内涵的科学界定和准确把握,是系统研究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初步形成:“五四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明确提出: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至今。界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涵,首先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辨正,即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区别开来,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区别开来,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双向互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人民大众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体由社会精英到人民大众的逐步扩展。 二、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一方面有其历史必然性: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思想基础;在意识形态领域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理论准备;对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进行理论武装的根本举措。另一方面有一系列有利条件:政治保障: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理论基础:毛泽东哲学思想日趋走向成熟;强大动力: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此外,还应看到苏联对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影响:重要动因:对苏联经验的学习;重要条件:与苏联哲学界的互动;重要动力:对苏联模式弊端的反思。 三、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至195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开启和初见成效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在政治与哲学良性互动中得以比较顺利地推进,期间主要有三个重大行动:大力宣传并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展主要针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在学术领域广泛发动以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旨的哲学批判活动。1956年至196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深入而曲折发展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在政治与哲学发生偏离的复杂环境中向前推进,成功与失误、经验与教训交织在一起,其中比较突出的事件主要是: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宣传;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活动的兴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运动的开展。 四、建国后十七年产生并应用大量具有时代特点、顺应民众需求、彰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主要包括经典性文本、解释性文本、介绍性文本等三种形式。文本的使用有四个特点:在注重引进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文本的中国化;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文本的时代性;在加强学理性的同时更加强调文本的通俗性;在遵循一般性的同时,更加强调文本的针对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视角,对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简要分析,即毛泽东的《实践论》与《矛盾论》,李达的《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冯契的《怎样认识世界》、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 五、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个由党的领袖、哲学工作者、人民大众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系统工程。党的领袖起引领作用,主要是通过亲自倡导和组织发动全国性的哲学学习宣传运动,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投放新理论,带头把哲学理论转化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哲学工作者起桥梁作用,主要是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以通俗化的形式宣传和普及哲学理论,批判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人民大众起根本作用,主要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创造新经验。 六、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主要是通过六条路径来加以推进的,即文本传播、媒体宣传、教育引导、思想改造、制度安排、组织推进等;主要采用五种基本方法,即自主学习法、文本解读法、批判比较法、实践运用法、典型推广法。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个典范,其历史效果主要有:成功地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切实提高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力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教训主要在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始终没有完全理顺;哲学大众化中存在简单化、庸俗化和极端化的倾向,暴露出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问题;对自身的内在规律研究不够、把握不准。由此我们获得启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把握科学内涵、夯实理论根基、创新传播方式、建设专业队伍、构建发展机制。
【关键词】:建国后十七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7;K27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5
- 绪论15-42
-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15-27
- 二、国内外研究的综述27-37
-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思路、方法和创新点37-42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命题的解读42-61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概念的形成和发展42-54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概念的初步形成:“五四运动”至20 世纪30年代43-45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概念的明确提出: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45-48
-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概念的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48-51
-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概念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至今51-54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界定54-61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辨正54-56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56-61
- 第二章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时代背景61-81
- 第一节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必然性.61-68
-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思想基础62-63
-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63-65
-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理论准备65-66
-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对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进行理论武装的根本举措66-68
- 第二节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有利条件68-73
- 一、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为建国后十七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供了政治保障68-69
-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日趋走向成熟为建国后十七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奠定了理论基础69-71
- 三、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为建国后十七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注入了强大动力71-73
- 第三节 苏联对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的影响73-81
- 一、对苏联经验的学习是建国后十七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动因73-75
- 二、与苏联哲学界的互动是建国后十七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条件75-78
- 三、对苏联模式弊端的反思是建国后推进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动力78-81
- 第三章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演进历程81-105
- 第一节 1949年—1956年:开启和初见成效阶段81-94
- 一、开展全国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82-87
- 二、开展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87-91
- 三、发动以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旨的哲学批判活动91-94
- 第二节 1956年—1966年:深入而曲折发展阶段94-105
- 一、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宣传95-99
- 二、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活动的兴起99-102
- 三、“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运动的开展102-105
- 第四章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要文本105-130
- 第一节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文本使用情况105-119
- 一、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文本使用的概况106-111
- 二、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文本使用的特点111-119
- 第二节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要文本分析119-130
- 一、毛泽东的《实践论》与《矛盾论》119-121
- 二、李达的《<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121-123
- 三、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23-125
- 四、冯契的《怎样认识世界》125-127
- 五、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127-130
- 第五章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体作用130-150
- 第一节 党的领袖的引领作用130-137
- 一、亲自倡导和组织发动全国性的哲学学习宣传运动132-134
- 二、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投放新理论134-136
- 三、带头把哲学理论转化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136-137
- 第二节 哲学工作者的桥梁作用137-143
- 一、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毛泽东哲学思想138-140
- 二、以通俗化的形式宣传和普及哲学理论140-141
- 三、批判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141-143
- 第三节 人民大众的根本作用143-150
- 一、持续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144-145
- 二、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145-147
- 三、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创造新经验147-150
- 第六章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与方法150-174
- 第一节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路径150-161
- 一、文本传播151-152
- 二、媒体宣传152-154
- 三、教育引导154-156
- 四、思想改造156-158
- 五、制度安排158-160
- 六、组织推进160-161
- 第二节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要方法161-174
- 一、自主学习法162-165
- 二、文本解读法165-167
- 三、批判比较法167-169
- 四、实践运用法169-171
- 五、典型推广法171-174
- 结语: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评价与启示174-182
- 一、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效果174-177
- 二、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反思177-179
- 三、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启示179-182
- 参考文献182-190
- 附录190-192
- 后记192-1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中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与反思[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王先俊;;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特点和基本经验[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02期
3 林国标;;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4 彭厚文;;华北高教会与旧高等教育的改革[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年01期
5 孙跃;卢国琪;;20世纪中期中国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运动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6 江泽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四日)[J];党的文献;1997年05期
7 王丽丽;李海彬;;钻井工人中的大众哲学家——铁人王进喜的哲学智慧[J];大庆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8 ;冯契著“怎样认识世界”受到推荐[J];读书月报;1957年06期
9 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思考[J];河北学刊;2008年03期
10 汪信砚;;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及其深刻启示[J];江海学刊;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阮东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2 曹根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文丹;陈唯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本文编号:789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789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