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江津白沙文化区研究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江津白沙文化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抗战时期 白沙 文化区 白沙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
【摘要】:清末民初,江津白沙镇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工商业繁荣发展的局面,随之兴办近代教育,尤其特别是女子教育走在川东前列。1933年10月10日在白沙镇驴溪半岛成立了由高显鉴倡议的四川平民教育实验区江津实验区,扩大了白沙镇的社会教育,并在余后几年不断发展。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狂轰滥炸,企图迅速灭亡中国。随着战事的推进,国民政府为保存国根文脉,作出了西迁的战略性决定,重要政府机构及大批科教文卫机构纷纷迁到重庆。重庆由战前一个中等城市转变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战时首都,1940年9月6日定为陪都。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本侵略者不惜发动长达五年的“重庆大轰炸”,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为了坚持长久抗战及减少伤亡,重庆市府发布疏散命令,将重庆市区人口疏散迁移到重庆郊区和区县。以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为转折点,一大批科教文卫机构疏散迁移到白沙区,众多文化教育界名流和师生汇聚并融入白沙,创办文教机构,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形成了白沙文化区。白沙文化区的形成,不仅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教育事业,而且源源不断地向战场提供物质和精神动力,甚至为战后重建打下了坚实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文章以抗战时期白沙文化区为研究对象,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简述现阶段关于白沙文化区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白沙文化区形成的因素与条件,从白沙商贸经济、教育基础、成立的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江津实验区和白沙本土人士四方面出发,论述白沙文化区形成的背景。第三部分白沙文化区的形成概况,试图通过对白沙成为战时首都重庆疏散区和白沙文化区的形成的概述,复原白沙文化区的形成过程。第四部分为白沙文化区的特征,在通过对其形成前后的教育文化状况进行纵横向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属于白沙文化区较为鲜明的特点。第五部分白沙文化区的影响,主要分析白沙文化区的形成对白沙经济社会、民众及抗战的作用,并指出其局限性。
【关键词】:抗战时期 白沙 文化区 白沙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65
【目录】:
- 摘要5-6
- 英文摘要6-10
- 1.绪论10-14
- 1.1 课题的学术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0-13
-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13
- 1.4 文章的逻辑结构13-14
- 2.白沙文化区形成的历史因素与条件14-22
- 2.1 繁荣的川东商贸大镇14-15
- 2.1.1 优越的地理位置14
- 2.1.2 繁荣的商业经济14-15
- 2.1.3 白沙商会的成立15
- 2.2 清末以来扎实的教育基础15-17
- 2.3 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江津实验区17-20
- 2.3.1 实验区的成立17-18
- 2.3.2 实验区的主要工作18-19
- 2.3.3 实验区对白沙教育的推进19-20
- 2.4 白沙本土人士对教育的支持20-22
- 2.4.1 地方绅商的办学传统20-21
- 2.4.2 重返故乡与服务乡梓21-22
- 3.白沙文化区形成的概况22-35
- 3.1 白沙成为战时首都重庆疏散区22-28
- 3.1.1 陪都的确立及重庆大轰炸后的疏迁22-23
- 3.1.2 白沙成为疏散迁移聚集地的原因23-24
- 3.1.3 疏散迁移的重要机构云集白沙24-27
- 3.1.4 创办的教育机构27-28
- 3.2 白沙文化区的形成28-33
- 3.2.1 白沙行政区域的调整及文化区雏形的出现28-29
- 3.2.2 文化区机能组织中心——白沙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的成立29-32
- 3.2.3 白沙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的主要活动32-33
- 3.3 白沙文化区新生的文化团体33-35
- 4.白沙文化区的特征35-47
- 4.1 完整的女子教育体系35-36
- 4.2 发达的中等教育36-39
- 4.2.1 中等学校数量的增加及质量的提升36-38
- 4.2.2 白沙设立统一招考分处38-39
- 4.3 独特的大学先修教育39-42
- 4.3.1 大学先修班制度的由来39-40
- 4.3.2 白沙教育部特设大学先修班40-42
- 4.4 成熟的社会教育体系42-47
- 5.白沙文化区的影响及不足47-58
- 5.1 促进了白沙区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47-50
- 5.1.1 白沙区教育的发展47-48
- 5.1.2 白沙区人.教育程度48-50
- 5.2 推动了白沙区经济社会的发展50-51
- 5.3 对抗战的贡献51-56
- 5.3.1 宣传抗战51-54
- 5.3.2 捐献以支持抗战54-55
- 5.3.3 慰问及参军55-56
- 5.4 不足之处56-58
- 6.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2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建清;情系林业育荒山——记海南省人大代表、白沙县林业局局长符元生[J];海南人大;2002年06期
2 叶雪松;;白沙奇案[J];故事世界;2009年10期
3 陈山野;;恪尽职守 情系群众——记“全省优秀人民警察”、白沙县公安局局长张小军[J];今日海南;2011年05期
4 王立伟;;白沙的男人女人[J];椰城;2009年04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吉明江;;略论白沙农业生态县建设与人才开发[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2 徐连捷;赵玉清;司晓光;;基于现代治理原则下生态核心区规划实施路径探析——以海南白沙县邦溪农产品园区为例[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2生态城市规划与实践的创新发展[C];2014年
3 王睿;;海南黎族基层民主建设中的村民选举——以白沙县元门乡南训村为例[A];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年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0周年校庆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彭青林 王勇 特约记者 唐崛;文化白沙:尽展黎族风情魅力[N];海南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沈荣 杨萍 本报通讯员 方茜;59年清清白白 誉满白沙[N];人民法院报;2011年
3 特约记者 吴国政;携手共建和谐美好的白沙[N];海南农垦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梁振君邋特约记者 唐崛 通讯员 钟少勇;白沙:山区特色经济日渐壮大[N];海南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尚顺宁;风情万种话白沙[N];团结报;2007年
6 晓卫;白沙县领导率队进村教育群众[N];海南农垦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王勇 特约记者 唐崛 通讯员 钟少勇;白沙八万亩竹海成绿色银行[N];海南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梁振君 特约记者 唐崛 通讯员 卢传毅;白沙:办群众满意的大民生[N];海南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钟业昌 赵红 李关平 特约记者 唐崛;白沙用服务破解农民增收难题[N];海南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张中宝 特约记者 陈志强;建设美丽白沙 打造幸福家园[N];海南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怡立;抗战时期江津白沙文化区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90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790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