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泼斯坦对中国抗战的认知和判断
发布时间:2017-09-04 12:37
本文关键词:爱泼斯坦对中国抗战的认知和判断
【摘要】: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是一位特殊的国际友人,他出生于荷兰,自幼便与父母定居中国,解放后加入中国国籍,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与中国有着不解的情缘。爱泼斯坦一生两次在华,其中第一次在华期间(1917年至1944年)正值中国局势动荡不安、社会亟待变革之际,他以记者的身份参与了中华民族的整个抗战过程,见证了中国人民从受日本法西斯侵略到抗战胜利的艰难历程,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求得自由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爱泼斯坦作为战地记者,对中国抗战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对中国军队和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作战情况做了详细的描述,通过对战场的考察和对国共两党官兵的采访,让他对国共两党有了更加客观的认知,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爱泼斯坦分析了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并对抗战不同阶段中国及国际形势做出自己的判断,他的观点都渗透在其发表的通讯稿件和著作中,他的这些著述在中国抗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爱泼斯坦的著述出发,研究抗战时期爱泼斯坦对国共两党的认知以及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判断。爱泼斯坦不仅看到了国民党在抗战初期为了民族大义做出的努力,也看到了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国民党态度的转变,并对转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之相比,共产党在战场和敌后做出的种种成绩得到了爱泼斯坦的高度肯定。他认为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而战后必将是由共产党领导建立一个新的中国。与此同时,本文总结了爱泼斯坦在为中国抗战寻求国际援助、宣传中国共产党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并力求结合爱泼斯坦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分析他具有浓厚中国情结的原因及其精神传承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爱泼斯坦 抗日战争 国民党 共产党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6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2
- (一)选题缘由9
- (二)研究综述9-11
- (三)研究意义11-12
- 一、爱泼斯坦在华活动概况12-18
- (一)抗战时期的在华活动12-14
- (二)影响一生的延安行14-18
- 1. 在延安的活动情况14-15
- 2. 对延安的整体观感15-18
- 二、爱泼斯坦对国共两党抗战情况的认知18-26
- (一)国民政府由积极作战转向消极防御18-22
- 1. 抗战初期国民党的努力18-20
- 2. 抗战新阶段国民党的转变20-22
- (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日业绩突出22-26
- 1. 杰出的政治工作能力22-23
- 2. 强大的武装力量23-24
- 3. 卓有成效的游击战术24-26
- 三、爱泼斯坦对抗战结局及未来革命走向的判断26-37
- (一)中国人民一定取得胜利26-30
- 1. 人民抗战具有优势26-27
- 2. 日本侵略战争具有非正义性27-28
- 3. 战争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发展28-29
- 4. 文艺宣传在抗日战线上起到重要作用29-30
- (二)国民党政权已经出现衰败迹象30-33
- 1. 国民政府长期依赖于美国30-31
- 2. 军队战斗力低下31-32
- 3. 国民党失去人心32-33
- (三)共产党将掌握中国的未来33-37
- 1. 共产党得到广泛的支持和拥护33-34
- 2. 中共拥有一批杰出的领导者34-35
- 3. 边区政府执政的先进性35-37
- 四、爱泼斯坦对中国抗战的贡献及其中国情结37-45
- (一)对中国抗战的贡献37-40
- 1. 积极争取国际援助37-38
- 2. 真实记录日军暴行38-39
- 3. 宣传扩大中共的影响力39-40
- (二)爱泼斯坦具有深厚的中国情结40-45
- 1. 中国情结的缘由41-42
- 2. 一以贯之的人道主义情怀42-43
- 3. 人生价值的崇高境界43-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50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育莲~j;;巴力斯坦分治,
本文编号:791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791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