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之间:苏州民信局与苏州官办邮政的博弈(1896-1934)

发布时间:2017-09-06 18:15

  本文关键词:官民之间:苏州民信局与苏州官办邮政的博弈(1896-1934)


  更多相关文章: 苏州邮局 苏州民信局 苏州商会


【摘要】:本文以苏州档案馆馆藏的邮政档案和民信局档案、苏州地方志、民国报刊等等为核心资料,以近代苏州地区的官办邮政和民信局之间的博弈为主导线索,分别探索了苏州地区的民信局和苏州官办邮局的发展概况、组织系统、业务情况等等,试图重现当时两种不同的信息传递系统的原貌,在此基础上主要解析了苏州邮局与苏州民信局之间博弈的过程。 近代以降,沿海沿江城镇陆续开埠通商,各地商业往来十分频繁,,交往日趋增多.民信局作为民间信息的传递机关,当时在江南地区的各个重要城镇创立,并随着内地的逐渐开放而扩展至内地。随着西方新式邮政系统传入中国,尤其是1896年大清设立新式官办邮政系统后,官办邮局与民信局之间逐渐由合作走向竞争。尤其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国民政府统一邮权、控制信息流通渠道的指令下,邮局采取多种措施限制民信局,二者之间的矛盾更趋尖锐。在苏州地区,苏州邮局以国民政府为后盾,坚决取缔民信局私运邮件,并颁布民信局挂号领照办法,以此控制和压制民信局,除此之外邮局努力进行自我改进。苏州民信局则依靠苏州商会,不断向国民政府交通部施压,二者展开了激烈的博弈,最终以邮局取缔民信局而告终。 本文试图以分析近代民信局衰落以及近代新式邮局的兴起为切入点,探究传统与近代化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
【关键词】:苏州邮局 苏州民信局 苏州商会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5;F61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7
  • 一、选题缘起与概念界定9-11
  • 二、研究现状11-16
  • 三、理论方法、资料来源和整体思路16-17
  • 第一章 苏州民信局的产生、发展与基本概况17-35
  • 第一节 民信局的兴起与基本概况17-25
  • 1、 民信局的产生及兴起原因17-21
  • 2、 民信局的组织21-22
  • 3、 民信局的业务22-23
  • 4、 民信局的信资23-24
  • 5、 民信局之间的相互关系24-25
  • 第二节 近代苏州民信局的发展与寄递路线25-35
  • 1、 近代苏州民信局的发展25-32
  • 2、 苏州民信局的寄递路线与苏州商业路线的关系32-35
  • 第二章 苏州近代国家邮政的设立和组织管理35-55
  • 第一节 苏州近代官办邮政的设立35-37
  • 第二节 苏州邮局组织机构与管理37-47
  • 1、 苏州邮局的机构与局所网点37-41
  • 2、 苏州邮局的人员配置、工资及考核情况41-44
  • 3、 苏州邮政运输情况44-46
  • 4、 苏州邮局的主要业务46-47
  • 第三节 苏州邮局的近代化对苏州社会的影响47-55
  • 1、 加强与异地交流,开通民众智识47-48
  • 2、 改进邮局,方便商户与民众48-49
  • 3、 与新式交通运输公司公司的合作49-55
  • 第三章 合作与冲突——苏州邮政与苏州民信局的博弈55-78
  • 第一节 苏州邮政与苏州民信局关系演变的过程55-74
  • 1、 由检查反动邮件引发的取缔民信局私运邮件之争56-68
  • 2、 民信局挂号领照办法之争68-74
  • 第二节 苏州民信局的被取缔74-78
  • 结语78-82
  • 参考文献82-90
  • 后记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建国;;近代民信局的寄递网络研究[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2 李重华;;清末民国时期的基层邮政——以原四川省为例[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胡婷;;民信局的取缔与邮政的近代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胡中升;黄国盛;;客邮对福建邮政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范彬;;现代化视角下的近代中国邮政述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徐建国;;清末官办邮政与民信局的关系研究(1896-1911)[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姚琦;海关与中国近代邮政的创办史[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徐建国;;民信局与侨批局关系考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张雪峰;;海关孕育中国近代邮政[J];大经贸;2011年01期

10 康之国;赫德与近代中国邮政[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本文编号:804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804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5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