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对“地方的近代史”的若干思考
本文关键词:“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对“地方的近代史”的若干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地方社会 儒家文化不安定层 链接性 信息扩散 传讯系统
【摘要】:傅斯年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两句话,充分表现儒家文化的阶级性,而且由于儒家经典对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日渐失去实际的引导力量,使得地方社会在统治、思想、文化等层面上都出现了空虚的状态,亦即他所谓的"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探讨"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时,首先要承认我们对"地方"了解的层次不够深。如果从不同的视角、注意力、主词、意向入手,我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将会有所转变。还应注意地方与全国舞台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地方社会与全国舞台之间存在着许多链接性人物,他们将核心地区的活动、信息扩散到地方,进而改变了地方社会的思想氛围。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与知识的流动方式,除了由上而下的渗透之外,也有向上扩散的力量。另外,地方社会往往也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历史研究者可以透过常民生活中的象征行动,和一系列的"寓意/比喻系统"来探究其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集体心态的变化。这类象征系统犹如地方社会中的"精神货币",维系着一个不可见的世界,使得地方社会在道德、秩序、文化和心灵层面能够维持一定的运作。静默的地方社会中,有一套无所不在的"传讯机制"在运作着,"道德镇守使"便是这不可见世界的维护者。常民生活的地方社会虽不常书写,但是透过各式各样的评价行动表现了他们的集体意见。若只注重整体的历史大框架,往往会忽略地方社会的多元性和独特性,但也不能拘限于地方之见,两者之间应该周流反复地观看,才能丰富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 地方社会 儒家文化不安定层 链接性 信息扩散 传讯系统
【分类号】:K25;B222
【正文快照】: 多年前我在《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一书的自序中提到傅斯年的“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一语,傅斯年是这样说的:《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两句话充分表现儒家文化之阶级性。因为 “礼不下庶人”,所以庶人心中如何想,生活如何作心理上的安顿,是不管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志田;;地方的近世史:“郡县空虚”时代的礼下庶人与乡里社会[J];近代史研究;201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林东;新中国史学五十年的理论建设[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2 胡尚元;;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学术论争与蜕变——以对尚钺历史观的批判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胡晓;;国民党与溥仪出宫事件[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4 程仁保;刘涛;;钱穆的民族文化史观浅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章征科;晚清中央政治权威丧失的原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黎俊祥;;清末新政启动前慈禧心态的变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8 刘国石;;清代满族家庭文化教育浅说[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刘国石;关立英;;满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向燕南,尹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细珠;;论清末“皇族内阁”出台的前因后果——侧重清廷高层政治权力运作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2 徐新建;;现代中国的多元历史——从辛亥百年看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兼容[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3 乔志航;;学术与政治冲突中的王国维[A];东方丛刊(2004年第2辑 总第四十八辑)[C];2004年
4 高全喜;;政治宪法学视野中的《清帝逊位诏书》[A];百年共和与中国宪政发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鲁建;近代天津日本侨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曾繁花;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董迎轩;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沦陷区人民的思想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颜芳;近代学术转型视野下的燕京大学国学教育[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艳;同光体代表诗人心路历程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高承龙;伪满洲国民族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胡尚元;建国后十七年史学领域的大批判[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论战时体制下日本对东北战争资源的掠夺(1941-194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海波;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任绪来;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的黄色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光涛;日本黑龙会在华活动及影响述略[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会杰;日伪时期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民众生活(1931-1945)[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齐黎明;辛亥革命后满族的平民化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樊晶晶;钱穆大学教育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孟宪锋;清代螺洲陈氏家族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高雪;威英政府与威海地方精英间互动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昝圣骞;晚清民初词人郭则l勓芯縖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2 叶汉明;明代中后期岭南的地方社会与家族文化[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3 罗志田;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再思——侧重王先谦与叶德辉[J];历史研究;1998年05期
4 罗志田;;俗与制:历史上基层设置与记载的“大率”特性[J];民俗研究;2015年04期
5 范金民;;鼎革与变迁:明清之际江南士人行为方式的转向[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陈宝良;晚明生员的弃巾之风及其山人化[J];史学集刊;2000年02期
7 罗志田;;国进民退:清季兴起的一个持续倾向[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8 罗志田;;隋废乡官再思[J];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01期
9 科大卫;国家与礼仪: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10 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成琰,阎真;儒家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2 刘志东;论儒家文化对韩国崛起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李新明;儒家文化的价值透视[J];华夏文化;2001年03期
4 徐智环 ,訾勇;论网络儒家文化[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罗尧;;从人学视野审视儒家文化 评王杰《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J];博览群书;2001年05期
6 陶秀t,
本文编号:808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808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