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四川教育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05:04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四川教育地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时期 四川 教育地理 学校分布 地理环境
【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过渡和转型期,它是继晚清以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变革与动荡的时期,而教育是变迁中最为敏感的神经。民国教育在新旧教育的冲撞中实现向新教育的发展与蜕变,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辉煌的篇章。四川教育在民国教育史上具有突出之地位和鲜明之特点,特别是抗战时期,为保存中国教育文化命脉可谓功勋卓著,因此民国四川教育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而目前学界对民国教育的研究虽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但多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教育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缺乏多视阈下的、多学科结合的研究,且专注于民国四川地区的教育成果为数尚少。因此对民国时期四川教育地理的研究,不仅可丰富民国史的研究内容,而且亦有利于历史教育地理理论的深入发展。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四川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和部分社会教育机构作为切入点,探讨了民国时期四川教育发展,尤其是学校分布变迁的历史和时空特点,分析了民国时期学校分布变迁的原因,由此总结民国四川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1912-1937年,四川地区小学发展较为迅速,抗战前有学校24474所,但分布极不均衡,第二区、第十一区、第十二区小学数各超过2000所,在全省具有明显的数量优势。井研、南充、安岳、南部、泸县等32县学校数各超过200校,而西康地区小学仅25所。抗战前中学197所,较清末数量大增,且种类齐全,分布广泛,但以初级中学为主体,分布地区不均衡,61个县(局)无中学。中等师范学校1936年有38所,分师范学校、简易师范学校和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三大类,并有国立、省立、县立、区立、联立、私立等多种办学形式,分布均衡,但师范学校数量甚少。抗战前中等职业学校有40所,学校层次和类型全面,有高初级合设的职业学校、单设的高级职业学校或初级职业学校,有省立、县立和私立等办学形式,其中以县立为主,私立为辅,但职业学校地区分布不均衡,第三区独占鳌头,第一区次之,130县(局)中无职业学校。高等教育学校在部备案的仅3所,且集中分布于成都和重庆,四川高等教育学校数量居全国中下。1938-1945年,由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推行和抗战人口、机构的大量内迁,四川小学学校数迅猛增加至54049校,第三区学校绝对数位居各区前列,成都、重庆国民教育成就瞩目,但各行政区差异突出,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总数在2000所以上的行政区有第二、三、十、十一、十二区,而第十六区学校仅122所;西康省学校分布更为不均,西康第二区、第三区在康省居绝对优势,雅安县和冕宁县在西康遥遥领先。抗战时期四川中学达到304所,国立中学异军突起,私立中学大增,但县立中学仍居主导。中等师范学校52所,以省立和县立为主,分布较为均衡。中等职业学校67所,新增国立职业学校,但职业学校在中等教育中居弱势地位,且主要分于成都、重庆两地。高等教育在抗战时期获得跨越式发展,在川高校有68所,四川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心。1946-1949年,四川教育受内战影响,小学学校数下降至24487所。1946年中学学校599所,其中私立中学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县立中学以初级中学为主体,中学分布仍严重不均,西康地区的22县无中学。中等师范学校104所,以省立和县立为主,学校分布相对均衡。中等职业学校96所,西康的职业教育兴起并有所发展。高等教育因学校复员,高校数量减少至24所,成渝周边地区和西康地区的高等教育逐渐发展起来。这一时期成、渝地区仍是四川教育中心地区,西昌和雅安成为西康地区的教育中心。1949年解放前夕,因财政困难和内政缘故,学校数量减少、规模缩水,甚至停课停校,四川各类教育萎缩。从时段分布上看,民国时期四川教育经历了近代教育的初步发展(1912-1937年)、兴盛(1938-1945年)和渐趋衰萎(1946-1949年)三个时期。从空间分布看,民国四川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教育中心、教育次中心和教育边缘区,其趋势是教育中心区在东移中不断扩大,教育边缘区却不断向西部高原区收缩;相对于人口数而言,教育中心、教育次中心、教育边缘区的学校设置都不尽合理。自然地理环境、人口数量、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政治因素、民族结构和教育文化基础是影响民国四川学校分布变迁的主要原因。学校数量较多的是平原丘陵地区、人口数量多而集中的地区、大河流域或公路交通便利的地区、经济状况良好的地区、具有良好的教育文化基础的地区,或邻近重庆、成都两大城市的地区;学校数量少的是山地、高原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纵向上,自汉晋以来四川教育中心逐渐东扩南展;横向上,民国四川学校分布优势凸显,学校数位居全国前茅。民国四川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之地位,其在承传与创新中实现了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蜕变;抗战时期为保存中国教育文化命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在四川践行教育新理念,进行了中国教育道路的有益探索;四川成为西部教育发展的领头羊,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西部教育的差距。本研究在复原民国时期四川学校分布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计量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和历史学、地理学、教育学、区域研究等理论,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的分布按阶段分别统计和分析,同时进行四川区域之间、四川与其它省区纵横向比较研究。通过研究认为,民国时期四川区域内由于受各种地理要素的影响,教育发展虽不平衡,但民国四川教育成就瞩目,学校数量优势明显,民国四川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关键词】:民国时期 四川 教育地理 学校分布 地理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529;K258
【目录】:
- 摘要8-11
- ABSTRACT11-15
- 绪论15-41
- 一、选题缘起15-16
- 二、学术史回顾16-31
- 三、相关概念及问题阐释31-39
- 1. 四川的地理范围31-34
- 2. "教育"与"历史教育地理"34-37
- 3. 民国教育的分期问题37-39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39-41
- (一) 研究思路39
- (二) 研究方法39-41
- 第一章 1912—1937年四川之学校分布41-82
- 第一节 初等教育之学校分布41-49
- 一、小学发展概况41-44
- 二、小学学校分布及其特点44-49
- 第二节 中等教育之学校分布49-70
- 一、中学教育49-57
- 二、中等师范教育57-64
- 三、中等职业教育64-70
- 第三节 高等教育之学校分布70-74
- 一、发展概况70-72
- 二、学校分布及其特点72-74
- 第四节 社会教育之机构分布74-81
- 一、发展概况75-76
- 二、机构分布及其特点76-81
- 本章小结81-82
- 第二章 1938—1945年四川之学校分布82-119
- 第一节 初等教育之学校分布83-89
- 一、小学发展概况83-84
- 二、小学学校分布及其特点84-89
- 第二节 中等教育之学校分布89-109
- 一、中学教育90-97
- 二、中等师范教育97-103
- 三、中等职业教育103-109
- 第三节 高等教育之学校分布109-113
- 一、发展概况109-111
- 二、学校分布及其特点111-113
- 第四节 社会教育之机构分布113-118
- 一、发展概况113-116
- 二、机构分布及其特点116-118
- 本章小结118-119
- 第三章 1946—1949年四川之学校分布119-148
- 第一节 初等教育之学校分布119-122
- 一、小学发展概况119-120
- 二、小学学校分布及其特点120-122
- 第二节 中等教育之学校分布122-143
- 一、中学教育123-129
- 二、中等师范教育129-136
- 三、中等职业教育136-143
- 第三节 高等教育之学校分布143-146
- 一、发展概况143-144
- 二、学校分布及其特点144-146
- 第四节 社会教育之发展146-147
- 本章小结147-148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四川学校分布的时空特点及其原因分析148-204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学校分布的时空特点148-173
- 一、时段性特点148-150
- 二、空间性特点150-173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学校分布变迁的原因分析173-203
- 一、自然地理环境173-180
- 二、人口数量180-181
- 三、交通条件181-185
- 四、经济发展185-195
- 五、政治因素195-200
- 六、民族结构200-202
- 七、教育文化基础202-203
- 本章小结203-204
- 结语204-217
- 一、四川教育空间分布的纵横向比较204-210
- 二、民国四川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210-217
- 附录217-262
- 主要参考文献262-271
- 附件271-277
本文编号:812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81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