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青田华侨群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09:23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青田华侨群体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青田华侨 群体结构 经济生活 社会存在 侨团组织


【摘要】:青田县恶劣的自然环境是致使青田人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山多地少、土壤贫瘠、自然灾害多样而频繁等都是其重要表现;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的时代特点,又加剧了他们的贫苦程度,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县人苦不堪言,走出去是他们得以生存的唯一出路。丰富而独特的区域文化在青田石雕的媒介下,开始引导县人另谋出路,重商主义、移民传统、不安分的性格等都是他们到海外谋生的深层原因。青田华侨怀揣着梦想踏出国门,走向了一个据说是“天堂”的完全陌生的境地。他们主要分布在全球的44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的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等,亚洲的日本、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美洲的美国、巴西等。 出国谋生不是一个简单的行动,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对于贫困的青田人来讲,他们只能集全家之力供一人出国,即使这样很多人也凑不够出国的盘缠,只能铤而走险,采取不合法的途径出国,此种情况在当时是有发生。欧战招募华工为青田人出国谋生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而且绝大多数战后留在法国继续打拼,这为后来青田人的出国谋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亲带亲”、“邻带邻”的出国模式使得青田华侨在海外能够相互照应,相互帮助,老华侨帮助新华侨找工作、住处以及资金支持都是常有之事。 随着青田人出国谋生者越来越多,青田华侨群体逐渐形成。从性别结构看,民国时期,青田华侨基本是“清一色”的男性,女性极少,只有7人,这也是由男性自身的特点以及客观社会环境决定的;从年龄结构看,青田华侨以青壮年占据绝大多数,老人与未成年人基本没有,海外谋生的冒险性决定了这一状况;从知识结构看,青田华侨一般文化程度比较低,但诸多人拥有专业技能;从职业结构看,青田华侨一般从事行商、餐馆、洗衣房等服务型行业,这是由青田华侨自身的综合条件决定的。 在海外的打拼,青田华侨都是从最底层的低级职业开始,积累资本,等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就开始往更高级的职业发展,从行商小贩到坐商的转变就是这种路径。需要强调的是,从低级职业到高级职业的转变,对于不同的人情况是不一样,大部分青田华侨的转变时间都是比较长的,甚至其中很多人自出国到回国也没有具备转变的条件,有的则很快转变,,成为青田华侨中的佼佼者。纵观整个民国时期的青田华侨,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完成转变,在完成转变的那部分人中,真正做大做强的也寥寥无几,因此可以说青田华侨在民国时期基本都在从事着中低级的职业。 由于青田华侨从事职业的原始积累性,使得他们基本处于温饱状态,衣服破旧,不讲卫生,居住环境恶劣,物质生活是相当凄惨的,而且基本没有精神娱乐,即使有也是喝酒、打牌等单一、枯燥的形式,这是一般青田华侨的状态,同时,还有的青田华侨赌博、嫖娼,但只是少数;当然,对于极少数发展较好的青田华侨来讲,他们有着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而且精神娱乐也较丰富,他们融入侨居国的主流社会,接受当地的文化,同时也保持自身的中国文化,呈现出精神娱乐的中西合璧性,但这毕竟是极少数。 青田华侨的婚姻生活,可以说是多样性的,从婚姻形式看,有本土婚姻,也有异国婚姻,同时还有不婚人群,而且青田华侨本土婚姻的数量远远多于异国婚姻的数量;从婚姻生活看,本土婚姻生活以凄苦为最显著特征,异国婚姻生活既有家庭的圆满,又有中途的破裂;从本质上讲,本土婚姻生活的状况是陈腐社会的直接产物,异国婚姻生活状况的形成既有个人的因素,也有客观社会造成的无奈,但它把青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使青田真正开始走向世界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大部分青田华侨的形式是本土婚姻,其凄苦性决定了青田华侨群体婚姻生活总体的不如意性。 同时,侨居国人民的压迫与歧视,用人单位的不公平待遇,都使他们发展受限,为了改变这种境况,他们组建各式侨团,团结起来共同抵御不公与压迫,在当时侨团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上述境况。“弱国无外交”的亲身体会,使青田华侨更具爱国意识,在国家危难,民族独立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他们挺身而出,或亲自奔赴前线,助阵杀敌,或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战争,他们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青田华侨的大量出国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侨乡经济的发展,侨汇事业的兴起并逐步发展就是例证,可以说这是青田华侨为家乡作出的不自觉的贡献。
【关键词】:青田华侨 群体结构 经济生活 社会存在 侨团组织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93.73;K258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4
  • 绪论14-28
  • 第一章 青田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28-56
  • 第一节 青田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28-41
  • 一、 平原面积狭小,低山丘陵广布,呈“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貌28-31
  • 二、 耕地面积小而土质贫,物产种类多而产量少,环境承载力弱31-35
  • 三、 灾荒频仍,自救能力差,人类生存困难35-41
  • 第二节 青田的人文社会环境41-54
  • 一、 特有物产引导下的精湛石雕工艺41-44
  • 二、 山地、海洋因素影响下的重商文化44-47
  • 三、 悠久的迁移传统和便利航运交通作用下的移民意识47-49
  • 四、 浓厚地域文化熏陶下的县人性格49-54
  • 小结54-56
  • 第二章 出国谋生的基本状况56-86
  • 第一节 青田人出国谋生的基本方式56-66
  • 一、 华工应招出国56-63
  • 二、 自由出国63-66
  • 第二节 青田人出国谋生的基本路径和途径66-74
  • 一、 青田人出国谋生的基本路径66-70
  • 二、 青田人出国谋生的基本途径70-74
  • 第三节 青田人在海外的分布及特点74-85
  • 一、 青田人在海外的分布74-77
  • 二、 青田华侨在海外分布的特点77-85
  • 小结85-86
  • 第三章 出国谋生的群体结构状况86-108
  • 第一节 青田华侨的性别与年龄结构86-91
  • 一、 青田华侨的性别结构86-87
  • 二、 青田华侨的年龄结构87-91
  • 第二节 青田华侨的知识结构91-97
  • 一、 青田华侨的文化程度92-95
  • 二、 青田华侨以专业技能为代表的综合素质95-97
  • 第三节 青田华侨的职业结构97-107
  • 一、 民国时期全国华侨的整体职业状况97-100
  • 二、 民国时期青田华侨出国前的职业状况100-101
  • 三、 民国时期青田华侨的海外职业状况101-107
  • 小结107-108
  • 第四章 青田华侨的经济活动108-132
  • 第一节 青田石雕与赛会经济108-114
  • 一、 青田石雕与其国内的商品化108-109
  • 二、 青田石雕商品化的国外初步延伸109-110
  • 三、 赛会经济—青田石雕在国外的进一步商品化110-114
  • 第二节 拎卖与做工的苦力型经济114-123
  • 一、 独具特色的青田“拎卖业”114-118
  • 二、 艰苦的苦力型务工118-123
  • 第三节 华侨经济的多元化123-130
  • 一、 青田华侨商业贸易的多元化123-125
  • 二、 青田华侨服务业形式的多元化125-126
  • 三、 青田华侨中餐馆的异军突起126-127
  • 四、 工厂加工行业的崭露头角127-130
  • 小结130-132
  • 第五章 青田华侨的物质生活132-150
  • 第一节 青田华侨的收入与衣食消费132-142
  • 一、 青田华侨的收入情况132-134
  • 二、 青田华侨的支出、消费情况134-142
  • 第二节 艰苦的居住环境142-149
  • 一、 行商小贩的居住条件142-145
  • 二、 青田华工的居住条件145-147
  • 三、 青田海员的居住条件147-149
  • 小结149-150
  • 第六章 青田华侨的精神及婚姻生活150-168
  • 第一节 青田华侨的精神生活150-157
  • 一、 以侨团为平台的精神娱乐活动150-153
  • 二、 侨团以外青田华侨的精神娱乐生活153-156
  • 三、 青田华侨精神生活的特点156-157
  • 第二节 青田华侨的婚姻生活157-166
  • 一、 青田华侨的本土婚姻生活157-159
  • 二、 青田华侨的异国婚姻生活159-164
  • 三、 青田华侨婚姻生活的评述164-166
  • 小结166-168
  • 第七章 青田华侨的社会存在168-194
  • 第一节 青田华侨的群体存在168-174
  • 一、 青田华侨的单身流浪生活168-172
  • 二、 青田华侨的群体聚居生活172-174
  • 第二节 边缘化的侨居国社会存在174-185
  • 一、 侨居国政治、经济因素制约着青田华侨的生存空间175-179
  • 二、 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的巨大反差阻碍着青田人融入欧洲社会179-181
  • 三、 青田华侨自身素质也限制了对欧洲社会的融入181-184
  • 四、 良性互动的萌芽184-185
  • 第三节 侨乡情结与国家意识185-192
  • 一、 连锁出国与侨乡的形成185-187
  • 二、 衣锦还乡与侨乡消费187-189
  • 三、 特殊时代下国家意识的升华189-192
  • 小结192-194
  • 第八章 青田华侨参加的海外社团组织194-218
  • 第一节 海外社团组织产生的原因及类型194-203
  • 一、 海外社团组织产生的原因194-201
  • 二、 海外社团组织的类型201-203
  • 第二节 青田华侨的海外社团组织概况203-216
  • 一、 九一八事变前青田华侨的社团组织204-209
  • 二、 抗日战争时期青田华侨的社团组织209-212
  • 三、 抗日战争结束后青田华侨的社团组织212-213
  • 四、 海外社团组织的社会功用与价值213-216
  • 小结216-218
  • 结论218-220
  • 参考文献220-242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242-244
  • 后记2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树森;法国华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八桂侨刊;1999年02期

2 章志诚;关于欧洲新移民问题的探讨[J];八桂侨刊;2002年01期

3 陈秀容;中国海外移民类型及移民族群特征探讨[J];地理研究;1999年01期

4 赵红英;近一二十年来中国大陆新移民若干问题的思考[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5 王春光;移民的行动抉择与网络依赖——对温州侨乡现象的社会学透视[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3期

6 梅旭华;试述早期华人移民荷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01期

7 李明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旅欧华侨[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04期

8 王元林;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演变的特点[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张秀明;改革开放以来青田人的跨国迁移活动及海外青田人对青田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5年03期

10 吕惠进;浙南海外移民群体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J];人文地理;200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显峰;当代中国非法移民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傅义强;欧盟移民政策与中国大陆新移民[D];暨南大学;2006年

3 向军;晚清华侨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马永明;论外部性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以香山籍归侨为例[D];暨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宝华;欧洲新华商经济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19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819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5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