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湖南家族法探析
本文关键词:清末民初湖南家族法探析
【摘要】:在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向家庭个体的转变过程中,家庭、家族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家成为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的单位。随着西周宗法分封制的确立,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观念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汉代儒家思想在社会的全面确立,儒家所倡导的“家族本位”成为人们家庭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为规范和管理家族的日常生活,家族法这一观念逐步产生并日渐完善。中国的家族法作为礼法结合的产物,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巧妙地实现了礼教与法律的结合,成为控制中国基层社会的重要手段,弥补了国家法在基层的不足,尤其是其赋予了家长对轻微刑事案件的处罚权,既确保了国家传统礼教的权威,又节约了司法成本,使家族法在传统社会的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末民初的湖南处在社会激荡的风口浪尖,既有西方法治思想的传入,也有谭嗣同等改革维新派对社会变革与民权的大声疾呼,更有国共两党对于乡权、农民运动的鼓吹。伴随着民国政府的建立,一系列的民事、刑事法律的颁布推动了湖南社会的移风易俗,作为中国法制二元结构的家族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家族组织中不断出现大量的“叛逆者”,家族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清末民初既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虽然有大量先进法律的颁布,但真正能够全面实行者寥寥无几,这就给家族法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它在继承传统功能的同时,也试图吸收先进的法治思想,以实现维护家长特权、身份等级制度、维护基层政权稳定等价值取向。本文选取了清末民初政治、经济冲突激烈的湖南作为家族法研究的重点,通过剖析清末民初湖南家族法的主要内容,展现动荡中的湖南基层社会的生活状态,以小见大,探究清末民初家族法的时代特征,并对这一时期的家族法进行法理性的批判,以达到对清末民初家族法认识的升华。
【关键词】:清末民初 湖南 家族法 家族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9;K25
【目录】:
- 内容摘要6-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5
- 一、家族法的历史传承15-18
- (一)家族法的萌芽期15
- (二)家族法的雏形期15-16
- (三)家族法的蜕变期16
- (四)家族法的成型期16-17
- (五)家族法的成熟期17-18
- 二、清末民初湖南家族法的时代背景分析18-21
- (一)清末民初家族法的大时代背景18-19
- (二)湖南家族法的特殊背景19-21
- 三、清末民初湖南家族法内容剖析21-32
- (一)关于教化类的规定21-23
- (二)关于劝导类的规定23-27
- (三)关于惩罚类的规定27-29
- (四)关于婚姻继承的规定29-32
- 四、清末民初湖南家族法特点分析32-35
- (一)重视祖先崇拜32-33
- (二)家法文明化33-34
- (三)强调道德教化34-35
- 五、清末民初湖南家族法的评析35-42
- (一)湖南家族法的性质35-37
- (二)湖南家族法的作用37-38
- (三)湖南家族法的优缺点38-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6
- 致谢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书江;;中国古代家族法散论[J];文史月刊;2006年12期
2 薛洪波;;中国内地秦汉家族法研究百年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05期
3 范国强;刘春;;从族谱档案看清代刘氏家族法体系中的“国家法”[J];兰台世界;2013年09期
4 李俊方;秦律中家族法的社会基础[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2期
5 张卿;;《红楼梦》中的家族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范倩;中国古代重刑轻民问题简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艾永明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法理视野下中国古代家族法的内在精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吴华;《中国家族法原理》简介[N];法制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少远;近代潮州陈姓家族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樊丽;北朝家族法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3 范玉伟;清代安徽家族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4 马晶;多视角下的中国家族法[D];苏州大学;2011年
5 曹凯;论中国古代家族法的价值取向与功能[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景栋臣;清末民初湖南家族法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7 邹永明;中国古代家族法与国家法关系探析[D];湘潭大学;2007年
8 黄诚;《红楼梦》中所见的中国家族法[D];云南财经大学;2013年
9 耿爱华;由家族法看秦立法精神[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陈琛;清代继子财产承继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34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834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