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中国抗战动力之本
本文关键词:国家认同:中国抗战动力之本
更多相关文章: 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社会认同
【摘要】:对抗日战争与国家、民族、社会认同及其多重互动进行系统研究,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浅尝辄止的想法。早在1985年8月出席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学术研讨会时,有关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的讨论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此后,我就开始思考中国共产党实现对抗日战争领导权的中介环节问题。1995年9月,出席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之后,我们更坚定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信心,并将抗日战争与华北社会问题研究确定为一个主攻方向。经过进一步思考,并受"新革命史"范式考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现领导权过程之启发,我认为,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主要在于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启蒙的话,抗日战争则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国家、民族、社会等多方面认同上达成广泛共识,是近代以来思想解放的一个高峰。上述想法促使我们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着手研究抗日战争与国家、民族、社会认同互动关系问题。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领导权的实现,除了持久战、游击战等军事谋略之外,更主要的是日军全面侵华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中华民族的认同空前高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不动摇,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进程中,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认同观念在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当中逐渐传播开来,并日渐深入人心,进而在当时的各种关于国家重构和社会整合的理论学说中脱颖而出。作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家"雏形——根据地的建设成就,以及根据地对争取抗战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又让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使中共牢牢掌握了抗日战争的领导权,还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后来的国家重构和社会整合指明了前进方向。
【作者单位】: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社会认同
【分类号】:K265
【正文快照】: 关于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热点之一。然而,把国家认同理念置于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背景和语境之下加以系统研究的论著,迄今为数不多1。其实,国家认同在中国的最终确立,既与中国近代思想发展之流变密不可分,又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和变迁的现实境遇分不开,尤其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世英;杨建超;;认同的力量:绥西抗战中马家军英勇抗日行为的动力分析[J];回族研究;2010年03期
2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J];齐鲁学刊;2009年02期
3 朱桂莲;;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对中国国家认同的影响[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4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潇;;清代救灾法律制度述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刘玲;试论“官督商办”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启动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刘晨;刘平;;李昭寿平议[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章永俊;;清中后期京师学人的交游[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6 苏全有;;论清末的省界观念[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7 王建伟;;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反帝”口号评析[J];安徽史学;2010年02期
8 马勇;;从君宪到共和:袁世凯的一段心路历程[J];安徽史学;2012年03期
9 魏春明;;论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及其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强百发;;近代中国对西方农书的翻译及其传播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效霞;;林则徐:死时大喊“星斗南”[A];2011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文集[C];2011年
2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晓春;;人民主权观念与现代民主——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过程的政治文化解读[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4 周其厚;刘亚民;;洋务派与中国近代矿业的兴起[A];地质学史论丛(3)[C];1995年
5 梅良勇;魏瑞香;;瞿秋白的民族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6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郭绪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对洪门的领导和改造[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8 邵雍;;1911年春孙中山加拿大之行述略[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9 郭太风;;辛亥革命与民族主义锋芒的转向[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10 汤仁泽;;“革命言论之枢纽”——《苏报》[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怀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U,
本文编号:844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844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