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州村社运作与宗族关系初探
本文关键词:明清徽州村社运作与宗族关系初探
【摘要】:在传统徽州社会,社的崇拜与祭祀非常兴盛,隋唐以前社就零星出现,宋元时期开始普遍设社,明清达于极盛。明清时期徽州的社有两大系统,分别是官方祀典体系下的社稷与明初配合里甲制度推行的里社。徽州聚族而居的传统决定了社与宗族的关系非常密切,既有单一宗族所建的祖社,亦有多姓共同举办的村社,而由多姓共建的村社有一部分在运作过程中逐渐归于单姓控制。村社的经费主要分为银和田两种形态,在日常运作中,采取了社首轮值制,由当值社首负责春秋二祭的举办。为保证社祭的顺利进行,众多村社还制定了严格的社规,对全体成员形成约束力。通过探讨村社的运作,我们可以从另一个层面考察明清徽州宗族及地方社会。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徽州 宗族 村社 社祭 徽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czs049)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10JJDZONGHE006) 安徽省徽学会青年课题(HXH13—01) 安徽省社科联资助课题(A2013019)
【分类号】:K295.4
【正文快照】: 在传统中国,社的崇拜与祭祀源远流长,直到民国时期也未曾中断,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走向。海内外学者对社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但学界对徽州社的研究尚不多见,日本学者牧野巽考察了明代徽州同族的社祭,认为明代徽州的社“虽然不是一族的祖先,而是庙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昕;;明清徽州祁门善和程氏宗族结构研究[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2 晏景中;;论宋濂的修谱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3 段家开;;云南省腾冲和顺侨乡宗祠社会功能分析[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6期
4 解华顶;;论明清徽州宗族对徽州农村思想文化的控制[J];沧桑;2009年01期
5 谈家胜;张邦启;;传统宗族社会与地域文化——以安徽贵池族傩文化的物质载体为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谈家胜;;宗族社会与地域文明——以安徽贵池南山刘氏宗族为例[J];东南文化;2011年03期
7 吴欣;;明清京杭运河区域仕宦宗族的社会变迁——以聊城“阁老傅、御史傅”为中心[J];东岳论丛;2009年05期
8 秦海滢;;明代山东乡约与社会教化[J];东岳论丛;2011年08期
9 蒋楠;;泉州平原的开发与水上居民的定居——以石狮祥芝半岛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常建华;;故家文献:程敏政的宗族论与人才观[J];安徽史学;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许志仁;;明代金门后浦的氏族—许氏与陈氏[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2 王悦;;梁漱溟与新儒家乡治论传统[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沈永福;;德性、制度与利益——传统诚信运行的三个路向[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4 王绍欣;;宗族组织与户役分担——以明代祁门桃源洪氏为个案[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明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专辑[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赖瑛;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海新;张岱及其诗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陈碧芬;明清民本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赵尔波;明清时期祁门谢氏宗族及其遗存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关系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谭景芳;元代山东宗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开邦;明清时期的祠堂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黄;朝鲜乡约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蔡友平;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岩;明代徽州佛教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左宇菲;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川部分地区汉族家谱所见宗族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8 宋杰;明代徽州存世家谱的文献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克峰;明代徽州学者犯罪预防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四霞;明太祖“圣谕六言”演绎文本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小春;;从繁盛走向衰落:咸同兵燹破坏下的徽州社会[J];中国农史;2010年04期
2 王昌宜;李修松;;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张萍;明清徽州文书中所见的招赘与过继[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4 胡中生;;明清徽州商业观的兴起及其局限[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00期
5 刘伯山;;论徽州传统社会的近代化[J];学术界;2006年06期
6 王传满;;徽州地理人文环境与明清徽州节烈现象[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汪菁华;;“千年徽州: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安徽史学;2012年06期
8 王振忠;徽州旅浙硖石同乡会与《徽侨月刊》[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王俊义;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徽州学概论》序二[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10 董慧琴;;徽州会社兴起的原因[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俞乃华;;清代至民国时期徽州社会的赡养方式——以徽州“分家书”为中心[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彭家国;;徽州村志的研究价值——读绩溪新编村志有感[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致元;;清代和民国徽州乡镇志中所见的民间救荒措施[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胡中生;;徽商的人文精神与明清徽州的和谐社会[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卞利;;清代中期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振忠;徽州文书:商人与社会[N];文汇报;2011年
2 唐力行;怎样的互动促成了江南的繁荣[N];北京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陈菁霞;千山夕阳:王振忠谈徽州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朱小田 苏州大学教授;在田野中追寻历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梅立乔;明清徽州城镇初探[D];安徽大学;2003年
2 刘芳正;民国时期上海徽州茶商与社会变迁[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杜刚;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00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000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