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

发布时间:2017-10-16 19:41

  本文关键词: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


  更多相关文章: 金元以降 山西中东部 宗族 地方社会


【摘要】:本文是一项地域社会史研究,以山西省中东部地区为考察范围,利用家谱、方志、碑刻、田野调查等资料,运用长时段的研究方法,以宗族为视角,研究这一地域社会里宗族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所反映出的宗族与基层社会的关系。 本文基本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主体部分共分为七个部分。本文第一章主要探讨了金元之际的世侯与宗族。金朝末年,由于蒙古军强大的攻势,山西中东部地区的武装组织首领纷纷降蒙,为蒙古军队攻城略地,获得了蒙古的封赏而成为当地显赫的世侯家族。金元时期,这一地区的宗族实践活动较少,主要表现在设立碑谱、设立祖龛祭祖等方面。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明以来山西中东部地区宗族构建的背景。明代以来,由于政府的倡导,山西中东部地区的科举文化迅速发展,其中以平定州最为典型。士人群体开始出现,形成了一批科举传家的文化家族。另一方面,明代以来,晋中平、祁、太及汾河一线的商业发展很快,市镇逐渐繁荣,晋中商人开始崛起。到道光初年,票号兴起,晋中商帮进入鼎盛时期,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与商业世家。 第三章论述明代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建设活动。这一地区宗族的历史一般都是上溯到元末明初,尤其是明洪武年间,有不少宗族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洪洞。由于政府大力提倡朱子学说,以及明中期的“大礼议”,改革宗族祭礼,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建设活动逐渐增多。不过,明代祠庙祭祖并不盛行,建祠堂的家族一般都出过高级士绅,较为普遍的还是墓祭这一传统方式。 第四章论述清代、民国时期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建设活动。清代统治者大力推广儒家文化,推崇孝道,加之山西中东部地区商业发展,经济实力增强,宗族制度出现了庶民化发展趋势。清代前中期,尤其是康乾盛世时代,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建设进入迅速发展时期。道光以后的晚清时期,为宗族建设的最鼎盛阶段。清末民初,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建设则出现了民主管理、保护妇女等新特点。 第五章以榆次常氏、灵石王氏、平遥冀氏等为例,论述了晋中富商大族的宗族组织化建设活动。并且探讨了晋商管理模式与宗族发展的关系。虽然商业的发展使宗族更有经济实力进行宗族建设,但是,晋商与徽州、泉州、广州等地的商帮不同,避亲用乡、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和顶身股的激励方式,与宗族制度存在一定的内在冲突。 第六章论述宗族在一般地方公共事务中的作用。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在修城修志、筑桥铺路、赈济灾民、兴修学校、修补村防设施、地方自卫、为民请命、兴修水利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清末的保晋运动中,为了御辱自强,从英帝国主义手中夺回矿权,许多宗族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积极筹款,认购保晋公司的股份,赎回矿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第七章论述平民小宗族、社与宗族、信仰与宗族的关系等问题。山西中东部地区普遍存在的是平民小宗族,这些宗族人丁不多,实力较弱,许多都没有族长,没有族产,没有祠堂,族谱也往往非常简单,但大部分宗族对墓祭都非常重视,清明等节日去祖茔祭祖是他们最重要的宗族活动。社是元代以后山西中东部地区重要的基层组织,一些有实力的宗族长期把持社首的位置,对社内的事务有很大的影响力。社仓的兴建,也离不开有经济实力的宗族。宗教信仰在传统社会中也占有重要作用,是民间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有的家族有自己的家族寺庙,有的家族则祠堂与寺庙、公社合为一体。许多宗族积极参与了庙宇的建设、维修、祭祀等活动。民间信仰影响了宗族,宗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信仰发挥作用。
【关键词】:金元以降 山西中东部 宗族 地方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9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目录10-14
  • 绪论14-33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14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14-30
  • 1.2.1 金元以降的区域宗族研究15-22
  • 1.2.2 山西地区史研究22-30
  • 第三节 研究区域、材料和思路30-33
  • 第二章 金元之际的世侯与宗族33-48
  • 第一节 山西中东部地区历史沿革与自然环境33-36
  • 2.1.1 历史沿革33
  • 2.1.2 自然环境33-36
  • 第二节 金元之际汉人世侯的兴起与发展36-41
  • 第三节 金元时期的宗族活动41-47
  • 2.3.1 碑谱的设立41-45
  • 2.3.2 祖龛祭祖45-46
  • 2.3.3 寺观祭祖46-47
  • 第四节 小结47-48
  • 第二章 明以来山西中东部地区宗族构建的背景48-69
  • 第一节 科举文化的发展和士人群体的出现48-55
  • 3.1.1 平定州48-52
  • 3.1.2 晋中52-54
  • 3.1.3 辽州54-55
  •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商人的崛起55-67
  • 3.2.1 明清时期晋中平、祁、太及汾河一线经济区的崛起55-65
  • 3.2.2 平定州商业的发展65-67
  • 第三节 小结67-69
  • 第三章 明代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建设 #56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明代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建设与元代相比,有了较大发展。明朝政府多次移民,大量民众迁徙,在这一地区的家谱里也有所反映69-82
  • 第一节 始迁祖的历史69-73
  • 第二节 明代的宗族建设活动73-81
  • 4.2.1 士绅的宗族建设:修家谱、建家佛堂、祠堂73-79
  • 4.2.2 较为普遍的宗族建设方式:立碑刻谱79-81
  • 第三节 小结81-82
  • 第四章 清代、民国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建设82-120
  • 第一节 清代前中期:宗族建设进入迅速发展时期82-105
  • 5.1.1 平遥梁氏82-86
  • 5.1.2 平定董氏86-87
  • 5.1.3 平定刘氏家族87-92
  • 5.1.4 平定张氏家族92-94
  • 5.1.5 平定下荫营史氏94-96
  • 5.1.6 平遥乔家山乔氏96-98
  • 5.1.7 灵石两渡镇何氏98-105
  • 第二节 晚清时期:宗族组织化建设的最鼎盛阶段105-111
  • 5.2.1 平定蔡氏105-109
  • 5.2.2 平定小河村石氏109-111
  • 第三节 清末民初:宗族建设出现了新特点111-118
  • 5.3.1 平定何氏112-113
  • 5.3.2 平定白羊墅周氏113-116
  • 5.3.3 平定白氏116-118
  • 第四节 小结118-120
  • 第五章 晋中富商大族120-145
  • 第一节 晋中富商大族的宗族组织化建设120-135
  • 6.1.1 灵石静升王氏120-126
  • 6.1.2 榆次常氏126-130
  • 6.1.3 平遥冀氏130-135
  • 第二节 晋商管理模式与宗族发展的关系135-143
  • 第三节 小结143-145
  • 第六章 宗族与地方公共事务145-157
  • 第一节 宗族在一般性地方公共事务中的作用145-151
  • 7.1.1 修城修志、筑桥铺路145-146
  • 7.1.2 救济灾民146-147
  • 7.1.3 兴修学校147-148
  • 7.1.4 修补村防设施,地方自卫148-149
  • 7.1.5 为民请命,移风易俗149
  • 7.1.6 兴修水利,绿化荒山149-151
  • 第二节 宗族在保晋运动中的作用151-155
  • 第三节 小结155-157
  • 第七章 平民小宗族、社、信仰157-171
  • 第一节 关于平民小宗族的探讨157-161
  • 8.1.1 重视墓祭157-158
  • 8.1.2 平民小宗族内部的经济关系——以昔阳李氏为例158-161
  • 第二节 社与宗族161-166
  • 第三节 信仰与宗族166-170
  • 第四节 小结170-171
  • 结语171-175
  • 参考文献175-189
  • 致谢189-190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中生;;清代徽州族谱对女性上谱的规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卞利;;清代徽州宗族聚居村庄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以祁门红紫金氏宗族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王培华;明中期吴中故家大族的盛衰[J];安徽史学;1997年03期

5 唐力行;徽州宗族研究概述[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6 张研;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土地权属的再思考——以土地交易过程中的“乡规”、“乡例”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5年01期

7 常建华;;明清时期的山西洪洞韩氏——以洪洞韩氏家谱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8 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9 王振忠;;从谱牒史料谈徽州墨商的几个问题——以光绪戊戌环川《(璁公房修)詹氏支谱》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10 冯尔康;;清代宗族祖坟述略[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杜成慧;金元时期浑源刘氏家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马伟;煤矿业与近代山西社会(1895—1936)[D];山西大学;2007年

3 吴朋飞;山西汾涑流域历史水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永菊;明代河南的军事权贵与士绅阶层[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乔南;晋商家族及其制度变迁[D];山西大学;2003年

2 苏泽龙;文峪河流域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变迁[D];山西大学;2005年

3 王长命;明清以来平遥官沟河水利开发与水利纷争[D];山西大学;2006年

4 王旺祥;元代汉人世侯初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师冰洁;明代晋商与乡村社会变迁[D];西南大学;2008年

6 侯娟;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乡村基层组织[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44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044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4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