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民国时期河南淅川县地方自治研究(1930-1940年)

发布时间:2017-10-17 03:37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河南淅川县地方自治研究(1930-1940年)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时期 淅川 地方自治 三自主义


【摘要】:淅川位于河南的西南角,是豫、鄂、陕三省交界的地方,属于一个“三不管”地区。进入民国以后,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官治”不力、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土匪猖獗,人民生活穷苦。面对这样的情况,地方精英为了稳定当地秩序,开始实行以“三自主义”(“自卫、自治、自养”)为理论指导的地方自治建设。淅川地方自治派比较重视教育,它贯穿于三自政策之中。因为教育是为地方自治提供服务,所以它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地方主义色彩。通过自治的开展,淅川地方自治力量取代了县政府,掌握了当地的政权。这一现象导致了外来势力很难插足进来。 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这样的状况。随着战争的深入,沦陷地的学校和学生大批迁到宛西地区。他们的到来打破了当地的封闭状态,传播了新思想,活跃了淅川的政治环境。面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淅川的发展,地方自治力量在不同的时期对他们的政策存在差异。抗日战争以前,淅川自治力量对外来势力主要是以抵制为主,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抵制,但同时也有合作,前提是不危害到自己的统治。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地方自治力量改变了之前的强硬态度,开始以合作为主,,利用共产党来缓和国民党的打压,以求巩固对地方的统治。 淅川的地方自治是特殊环境下的产物,是人民自保的本能反应。它本身不具有真正自治的内涵。虽然它也设有组织进行自治建设,但这是在强权下实施的,不是人民自发的。人民还是处在压迫剥削的环境里,生活艰难困苦。
【关键词】:民国时期 淅川 地方自治 三自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9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第一章 绪论9-16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9-10
  • 第二节 研究现状10-13
  • 第三节 研究方法13-14
  • 第四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14
  • 第五节 时间概念界定14-16
  • 第二章 淅川县创办地方自治的背景及原因16-26
  • 第一节 土匪猖獗,军队骚扰17-19
  • 第二节 政府无暇顾及,社会秩序混乱19-20
  • 第三节 自然灾害频繁,人民损失惨重20-21
  • 第四节 领导人的推动作用21-24
  • 第五节 彭禹廷“三自主义”的理论指导24-26
  • 第三章 淅川县地方自治的基本情况26-42
  • 第一节 淅川自卫情况26-29
  • 第二节 淅川自治情况29-31
  • 第三节 经济上的自养31-37
  • 第四节 淅川教育的发展情况37-42
  • 第四章 共产党、国民党与淅川地方力量的博弈42-55
  • 第一节 土地革命时期(1930-1937 年)42-46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0)46-52
  • 第三节 三种势力向两种势力的演变:以宋湾农民暴动为例52-55
  • 第五章 淅川县地方自治的历史影响55-65
  • 第一节 淅川县地方自治的积极效果55-57
  • 第二节 淅川县地方自治的历史局限57-65
  • 结语65-67
  • 参考文献67-72
  • 后记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新芳;;试论彭禹廷“三自主义”理论的实践途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柴生高;;20世纪30年代中国地方精英乡村政治运行机制探析——以宛西为中心[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8期

3 万新芳;;宛西自治派与共产党人的人脉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万新方,邵先崇;抗日战争中的宛西自治派[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5 常金龙;;宛西自治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S1期

6 池桢;;国家、地方与乡村建设——1930-1940年河南宛西地方自治研究[J];史林;2010年05期

7 池桢;;为宛西地方自治正名:彭禹廷的“地方主义”[J];史林;2012年03期

8 郭晓平;30年代宛西乡村建设中的体制改良[J];史学集刊;2003年03期

9 周联合;;南京国民政府县自治法的官治化[J];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10 周联合;;论保甲法的体制性腐败[J];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10466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0466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f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