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回族伊斯兰教在中国化过程中对佛教的吸收与批判

发布时间:2017-10-20 01:30

  本文关键词:回族伊斯兰教在中国化过程中对佛教的吸收与批判


  更多相关文章: 回族 伊斯兰教 吸收 批判 佛教


【摘要】:回族伊斯兰教在中国化过程中吸收和改造了佛教中的“非典型性宗教”因素,其表现在:(一)在宗教建筑文化上,回族伊斯兰教逐渐用“寺”来指称其宗教活动场所“麦斯吉德”(Masjid)。在历史上,有一些清真寺是由佛教寺院改建而成的,并且保留着一些佛教建筑文化特点。(二)在宗教思想和宗教行为上,苏非派思想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在宗教修行过程中使用念珠。而且,回族伊斯兰教的一些门宦的创始人曾在佛教寺院中修行。(三)回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通用汉语。回族穆斯林借用了一些佛教用语,通过改造、引中和表达格式借用等形式,来表达伊斯兰教方面的事物与思想。(四)为了宣扬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和追述民族的来源,回族仿照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的故事,演绎出唐太宗感梦遣使求回的故事。回族伊斯兰教对佛教的吸收,是在不违背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适应,也是回族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 伊斯兰教与佛教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背景的宗教体系,受伊斯兰教影响至深的回族穆斯林在吸收佛教文化因素的同时,又对其表现出一定的排斥倾向。因此,回族伊斯兰教在中国化过程中,对佛教表现出排斥——批判的态度。以王岱舆为代表的汉文译著家在阐释伊斯兰教时,对佛教中与伊斯兰教相冲突的地方进行了批判,具体表现在:(一)对佛教本体论的批判。回族学者从信奉真主的一神论出发,批判佛教的缘起说,认为佛教中的“空”、“无”思想否定了真主的存在,否定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真实存在。(二)对佛教人性论的批判。回族学者认为造物主与人之间有主仆之分,但肯定人在宇宙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他们批判佛教中的不杀生观念和行为。伊斯兰教肯定并提倡正常的婚姻关系,回族学者批判佛教徒离家修行的行为。(三)对佛教伦理观的批判。回族伊斯兰教在中国化过程中,解决了“二元”忠诚论,并批判佛教逃避了现实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四)回族学者猛烈批判佛教中的偶像崇拜行为。回族学者把《古兰经》中批判偶像崇拜的故事具体化,用来批判佛教的偶像崇拜行为。(五)回族学者批判了佛教中的生死轮回观念,并依据伊斯兰教原则,提出了自己的“三世”思想。回族学者批判佛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宗教之间的比较来阐释和宣传伊斯兰教,并以此来表明伊斯兰教的优越性。回族学者对佛教的批判影响了回族民众的心理。 回族伊斯兰教对佛教的批判,打破了伊斯兰教与儒、释、道等思想长期隔阂的历史,在回族思想史上出现了短暂的“四教”之争。 回族伊斯兰教对佛教文化的吸收表现出一种非主动性,对佛教的批判表现出
【关键词】:回族 伊斯兰教 吸收 批判 佛教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8
【目录】:
  • 前言8-9
  • 一.回族伊斯兰教的中国化9-10
  • 二.回族伊斯兰教对佛教的吸收10-24
  • 1.宗教建筑文化上对佛教的借鉴10-12
  • 2.宗教思想和宗教行为上对佛教的吸收12-13
  • 3.汉语语境中回族伊斯兰教对佛教词汇的借用13-21
  • 4.宗教传入说法上的吸收21-24
  • 三.回族伊斯兰教对佛教的批判24-43
  • 1.回族伊斯兰教批判佛教的原因及文化背景24-26
  • 2.王岱舆对佛教的批判26-39
  • (1) 对佛教本体论的批判27-29
  • (2) 对佛教人性论的批判29-34
  • (3) 对佛教伦理观的批判34-35
  • (4) 对偶像崇拜行为的批判35-36
  • (5) 对佛教轮回说的批判36-39
  • 3.回族学者批判佛教的特点39-40
  • 4.回族学者批判佛教的态度对回族民众心理的影响40-41
  • 5.回族伊斯兰教批判佛教的思想意义41-43
  • 四.结语43-46
  • 参考文献46-49
  • 后记49-5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0-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仇王军;试论王岱舆对佛教的批判[J];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谈谭;明末清初回族伊斯兰汉文译著兴起的原因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03期

3 王建平;清季云南回回学者对伊斯兰教和佛教、道教的比较研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1064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064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5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