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生态文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傣族生态文化研究
【摘要】: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之一,全省傣族人口有115.89万人(2004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35%。傣族居住在热带、亚热带河谷平坝地区,他们生活的环境,从山到水,从水到田,到处是一片绿色。傣族人民崇尚自然、爱护自然的心理特质,正是傣族生态文化的实质所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促使美好的自然环境得以维持和发展。傣族居住地区生态保护良好,,与自古居住于这片土地人民的生态意识密切相关。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傣族生态文化进行更为全面、深入地研讨,以便对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综述傣族的源流、人口分布及自然环境,意在说明傣族生态文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二,简要介绍生态文化的由来和内涵。其三,从傣族的宗教、稻作、服饰、饮食、傣寨、文学、音乐舞蹈等七个方面分析傣族生态文化的内容。其四,点明生态文化的特征,具有“贯穿‘天人合一’思想”和“带有浓厚的水文化色彩”的特点。其五,论述傣族生态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进一步提出傣族聚居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化 傣族 云南 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引言8-10
- 一、傣族概况10-12
- (一) 族称源流10
- (二) 人口分布及自然环境10-12
- 二、生态文化的由来及内涵12-15
- (一) 生态文化的由来12-13
- (二) 生态文化的内涵13-15
- 三、傣族生态文化的内容15-38
- (一) 宗教生态文化15-20
- 1 万物有灵及原始宗教祭祀15-17
- 2 宗教植物17-19
- (1) 傣族传统的生态文化观17-18
- (2) 具有深刻佛教文化内涵的植物18-19
- (3) 含有“圆满、吉祥”意蕴的五树六花19
- 3 龙山林文化19-20
- (二) 稻作生态文化20-25
- 1 傣族稻作文化的起源20-21
- 2 耕作技术21-24
- (1) 傣族天文历法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21-22
- (2) 水利灌溉22-23
- (3) 休耕及病虫害防治23-24
- 3 农耕礼俗24-25
- (1) 原始宗教中的农耕礼俗24
- (2) 佛教活动中的农耕礼俗24-25
- (三) 服饰生态文化25-27
- 1 服饰的发展演变26-27
- 2 傣族服饰与生存环境和谐统一27
- (四) 饮食生态文化27-30
- 1 傣族的生存环境与饮食的关系28-30
- 2 生态炊具、餐具30
- (五) 傣寨生态文化30-34
- 1 傣寨的结构和布局30-31
- 2 傣族竹楼31-34
- (1) 竹楼史话31-32
- (2) 竹楼选材及防蛀防腐技术32-33
- (3) 傣族种竹护竹习俗33-34
- (六) 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文化34-36
- (七) 音乐舞蹈生态文化36-38
- 1 傣族音乐源于大自然的启发36
- 2 傣族舞蹈36-38
- 四、傣族生态文化的特征38-43
- (一) 贯穿“天人合一”的思想38-42
- 1 “天人合一”的内涵和演化38-40
- 2 “天人合一”在傣族生态文化中的具体表现40-42
- (二) 带有浓厚的水文化色彩42-43
- 五、傣族生态文化的现实意义43-50
- (一)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43-45
- (二) 傣族生态文化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45-47
- 1 生态文化与环境保护45-46
- 2 傣族生态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借鉴意义46-47
- (三) 傣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7-50
- 1 傣族聚居地的生态旅游资源47-48
- 2 傣族聚居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48-50
- 参考文献50-53
- 后记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荣昆;朱红;;巍山彝族的生态文化及其借鉴意义[J];保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曹瑞娟;;宋代咏物诗的生态文化意蕴[J];社科纵横;2011年06期
3 胡帆;李金花;;文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解晓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和对策——以云南省新平县大沐浴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5 王岳川;;大国形象需要文化辨认[J];公关世界;2010年11期
6 沈烨萍;;浅谈生态课堂的智慧构建[J];学校管理;2011年03期
7 覃玲玲;;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8 ;《鄱阳湖学刊》稿约[J];鄱阳湖学刊;2011年04期
9 顾坤明;;绿色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才智;2011年17期
10 胡胜林;;打造和谐自然的生态教育[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鸿;;神山森林生态文化与生态伦理观[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冯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选择——社会发展概念的生态文化诠释[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3 宝力高;;论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陆楣;;生态文化——环境艺术学科的新课题[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安艳玲;;对生态文化建设和教育的浅探[A];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南文渊;;藏族生态文化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侯京林;;生态文化与生态教育[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伍琼华;;生态文化与民族社区公共空间的发展建构[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林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蔡登谷;中国生态文化体系研究初步设想[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2 刘德伟;首届中国生态文化博览会举行[N];中国艺术报;2008年
3 记者 熊玲 周灿 实习生 张洁;首届中国生态文化博览会开幕[N];云南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田宜龙 本报通讯员 徐忠 杨晓周;生态文化花盛开[N];河南日报;2008年
5 潘杰 江苏省水利厅;生态文化的文化立意[N];中国水利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徐勐 通讯员 李粤 王学君;中国·淄博太空港生态文化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举行[N];淄博日报;2010年
7 记者 罗光德;雅安将打造首个生态文化保护圈[N];雅安日报;2010年
8 宋林峰;兰子畲族村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N];上饶日报;2010年
9 吴磊;正安两乡一村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村)[N];遵义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罗玉蓉;我市展馆设计突出生态文化特色[N];宜春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承聪;信息服务生态系统运行与优化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庆顺;坡地建筑生态文化设计创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冰梅;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之动物学溯源[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吴之清;贝叶上的傣族文明[D];四川大学;2006年
5 贾中;医院建筑生态文化理论及设计创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张慧;先秦生态文化及其建筑思想探析[D];天津大学;2010年
7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东海;傣语四音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欧群慧;云南省黎明市孟波镇中学多元文化教师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荣昆;傣族生态文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昆;蒙古族古代生态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会勤;生态文化自觉探析[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舒;当代中国公众生态文化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W
本文编号:11352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135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