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占时期青岛新式教育的发展
本文关键词:德占时期青岛新式教育的发展
【摘要】: 德国占领时期,青岛的新式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日后青岛新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对这个时期青岛新式教育的发展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青岛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897年,德意志帝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州湾作为其租借地(又称保护区,其实就是殖民地),划山东省为其势力范围。德国当局出于殖民政策和掠夺资源的需要,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掠夺的同时实行文化侵略,通过在青岛发展新式教育,试图把它建成德国在东亚的文化中心,促进德国自身的经济利益以及向中国大规模传播德国精神文化生活。虽然青岛经历了德国的殖民统治,遭到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夺,但不能否认德国在青岛兴办教育客观上促进了青岛新式教育的发展,使青岛成为当时中国最早兴办新式教育的城市之一,对青岛后来的教育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图借鉴殖民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分析德占时期青岛新式教育的产生、发展的状况及其对青岛的影响。 文章综合运用历史学、人文地理学、教育学的知识,梳理了德占时期青岛新式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脉络,并对其作用、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首先从德占时期青岛新式教育的产生入手,主要从中外两方面的因素来分析这一时期促使青岛新式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国内外原因;然后重点梳理了德占青岛时期新式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分别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教育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目标等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青岛新式教育的发展与成就;最后总结了德占时期开办新式教育对青岛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借鉴西方殖民史学的“相互作用理论”,通过德华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创办和经营过程,说明帝国主义时代中德双方的相互作用,说明青岛新式教育的发展并不是德国一厢情愿的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炎才;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刍议[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2 刘春玲;;袁世凯在外蒙古自治中的外交政策[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刘绍春;;晚清科举制废除以后新教育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梁严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三次重大的政治体制变革[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5 姚曙光;论近代湖南西学流布的时差与路径[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吕颖慧;德占时期青岛的崛起与山东近代城市体系的形成[J];东方论坛;2004年06期
7 李东泉;;从德国近代历史进程论青岛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J];德国研究;2006年01期
8 郑杭生;中国社会学百年轨迹[J];东南学术;1999年05期
9 邵勇;;莫理循眼中的清末新政[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袁钰;“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立彬;;崇洋心理与全盘西化思潮——20世纪上半叶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2 郭汉民;;论清末两大主流思潮及其相互关系[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3 吴景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德军事和经贸合作关系的若干史事述评[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屈永华;国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法律的近代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周汉华;中国法制改革论纲:从西方现实主义法律运动谈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郭瑞卿;略论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7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9 金桥;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D];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
10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宣杰;商人会馆与边疆社会经济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连幼平;维新派的翻译理论及实践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影响(1894—1910)[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陈兴德;近代教育家吴汝纶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贤利;民国前期的文官制度[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茂梅;试论清末民初中国妇女的法律地位(1901—1928)[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罗立;沈家本与晚清修律[D];湖南大学;2001年
7 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D];浙江大学;2002年
8 吴静;民国时期学位制度探析[D];浙江大学;2002年
9 刘学琴;清末留学政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叶士东;晚清铁路立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43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243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