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苗族钉耙山“闹冲”对歌习俗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3 18:03

  本文关键词:苗族钉耙山“闹冲”对歌习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苗族 “闹冲节” 民间歌手 对歌 对歌习俗


【摘要】: 节日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族群的文化复合体,是该地区或族群的文化展演场,它涵盖了该地区或族群社会、历史、生活、文化和心理的各个层面。对一个节日考察和研究,我们就可以挖掘到该地区或族群的文化精髓。 钉耙山“闹冲节”是被誉为“百节之乡”的黔东南节日之一,是苗族社交游乐节的一个重要代表。苗族社交游乐节中最典型的节日活动就是唱歌和舞蹈。钉耙山“闹冲”对歌就是以对唱民歌为主的节日活动,它是以唱歌为主的苗族节日中一个典型案例,是了解和研究苗族文化的窗口。通过调查和研究“闹冲”对歌,就可以揭示“闹冲节”涵括的地方传统思想及其民族文化精神。 我选的田野调查点是自己的故乡——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镇石青村,即钉耙山“闹冲节”的主办村。我于2008年2月、2008年7至8月、2009年2至3月、2009年7至8月先后4次,到石青村及其周围的苗寨做田野调查,收集与钉耙山“闹冲节”相关的第一手材料。在调查过程中,我与当地民间诗歌传承人、民间歌手、懂得地方性知识的人以及普通村民频繁交往和交流互动,记录了大量与“闹冲节”相关的口头叙事,包括描述节日起源与发展的传说和叙事诗、节日的生境以及节日参与群体的体验等,使自己对“闹冲”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通过不断深入考察和反思,我的研究主题逐渐集中和鲜明了起来:民间歌唱传统是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重要活动,“闹冲”对歌很好地体现了民间歌唱传统和节日活动的有机结合。对歌既是一种节日活动,更是节日文化的一种展演,是节日及其文化获得新生的重要过程和途径。“闹冲节”是民间歌唱的一个表演场,又是民间诗歌获得新生平台之— 本论文主要用质的研究方法和整体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自己的田野调查材料为据,结合调查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调查后的反思和理解,以及当地族群的所做、所想为切入点,从整体上呈现“闹冲”对歌的传统、禁忌、运行过程、歌手对歌经验和技巧等,再结合地方史志以及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理论来探讨节日活动(对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意义以及承担的社会功能,为中国节日,尤其是以对歌为中心的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研究提供一个视角。 本论文围绕钉耙山“闹冲节”传统对歌和当今的对歌赛来呈现节日活动的操作过程,揭示了苗族对歌高度的程式化和规范性、对歌习俗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特征,以及歌手通过长期对歌实践而总结出的技能技巧,这就是对歌的基本规则和原理,即对歌习俗。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89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永升;;民俗文化研究方法之我见——以“biangbiang面”的研究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2 卢蓉;;关于闽南墓葬文化和墓碑考察——田野调查法的介入及意义[J];美与时代(中);2011年07期

3 李明文;;构建优秀节日文化,加强高校德育工作[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4 孙琦;;新平花腰傣服饰结构、着装与造型的田野调查[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祁晓松;;浅议梁思成古建保护与传承[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6 汪跃进;;民间舞蹈 龙腾狮跃乐万家 龙坦龙灯 百年灯会闹新春——来自古镇黄泥的田野调查[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7 陈凤兰;;文化冲突与跨国迁移群体的适应策略——以南非中国新移民群体为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8 张悦悦;;原来上学是为了学会怎么生活[J];意林;2011年17期

9 周如南;;白马人宗教信仰调查报告——以四川省平武县白马乡厄里寨为例[J];昆明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李树林;李妍;;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遗址的量化统计分析[J];北方文物;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郁明;;节日环境氛围中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可持续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2 黄淑娉;;从异文化到本文化—我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回忆[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田禾;;山曼先生[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4 宋兆麟;;走进边疆地区——民族调查其乐无穷[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5 丹桔·青新;;千姿百态 情趣隽永——元宵节俗浅谈[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6 周相卿;;雷公山地区苗族习惯法表现形式的实证分析[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7 郁明;;节日环境氛围中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可持续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8 杨林军;;从历史人类学视角评价《徐霞客游记》中的田野调查方法[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9 李天锡;;闽籍新加坡华人的传统节日活动窥探[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10 刘春迎;;北宋东京三大节日及其习俗[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郁鑫鹏 实习生 周文艳;靖安高安率先完成“三普”田野调查[N];江西日报;2009年

2 记者 郝静;田野调查工作拉开序幕[N];阿勒泰日报;2009年

3 记者 褚艳;年底我省将完成“三普”田野调查[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4 记者 王玉贵;文物“三普”新发现文物点6454处[N];南充日报;2010年

5 记者 陈艳;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召开[N];黄冈日报;2008年

6 通讯员 石晶;乌兰文物普查登记各类文物点56处[N];青海日报;2009年

7 记者 郭青;我省提前完成第三次全国 文物普查田野调查任务[N];陕西日报;2009年

8 记者 张俊卿;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田野调查工作通过省级验收[N];格尔木日报;2010年

9 记者 程仁山;苏增添检查三坊七巷节日活动安排筹备工作[N];福州日报;2011年

10 浦查;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效显[N];通辽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淑岩;以校本课程建构透视牧区教育的自由与多元[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张祖群;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戴晓云;《北水陆法会图》考[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赛吉拉胡;叙事民歌表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5 王传;华南学派探渊[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相卿;黔东南雷山县三村苗族习惯法研究[D];云南大学;2004年

8 桑俊;红安革命歌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维;践行渐进西藏班[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焦兴旺;大国经济及其战略[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廷胜;苗族钉耙山“闹冲”对歌习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陈哲;湖北省中等发达地区县域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状况[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袁理;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实地考察及其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关联[D];赣南师范学院;2009年

4 吴喜逢;中越四大节日活动内容之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蔡芳;常德汉剧及其音乐的调查[D];厦门大学;2008年

6 温慧舒;基于贵州白裤瑶“蚕丝文化”田野调查的影视人类学阐释[D];西南大学;2011年

7 豆敏;北宋东京节庆出游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8 杨春;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影视记录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张子辉;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晓梅;当代藏传佛教在汉地的传播[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49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249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d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