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所见18世纪北京内城民俗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7-12-16 13:11
本文关键词:碑刻所见18世纪北京内城民俗的变化
【摘要】:明清之际,北京城市民俗在外在形式上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民俗承担者及其传承动机却大有不同。从585通北京内城碑刻来看,进入18世纪以后,北京内城不仅出现了立碑高峰,而且修庙立碑的主体也由明代的官员太监、清前期的汉族官员转为了普通市民,且碑阴题名中第一次出现了行会与商号的名称,具有自治色彩的民间组织层出不穷,女性组织开始出现,反映出社会转型的事实。如关帝圣诞、丫髻山进香等民俗活动虽与明代一脉相承,但民俗传承的主体与动因都发生了根本转变。这表明,将民俗作为资源而加以改造利用的行为,不仅存在于现代社会。碑刻资料有助于我们深入民俗的表面形式,发现其内在机制。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宗教民俗学的中国问题”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4
【正文快照】: 研究现代民俗的学者大多注意到,在社会转型期,民俗事象的外在形式虽被继续沿用,但其内在机制却往往已经发生变化,民俗或成为资本运作的商品,或成为“传统的发明”,而失去传统社会中的原有意义。1但传统社会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现象?北京地区既有丰富的文人记录文献,也有藏量丰富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宗良;解新颜;;“姑奶奶”、“关圣帝君”与“金龙四大王”——再论《醒世姻缘传》康熙年间成书说之不能成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2 赵崔莉;;明清女性的职业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孙显元;;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传延与变革[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张士尊;清代东北南部地区移民与环境变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张士尊;孙明;;清代辽东海运的发展与天妃庙的修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刘忠;;作为一个偶然地区性事件的正当程序革命[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7 佟洵;;试论北京道教宫观文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吴文涛;;门头沟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J];北京历史文化研究;2007年01期
9 陈宝良;明代的致富论——兼论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董晓萍;;北京城市社会的民间水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震;;清漪园生态建园思想探析[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2 ,
本文编号:1296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296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