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八旗与汉军八旗民俗礼仪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满洲八旗与汉军八旗民俗礼仪比较研究 出处:《满族研究》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满洲八旗与汉军八旗成员二者都是满族民族共同体中的构成部分,他们的民俗文化所体现的是统称的满族民俗文化。然而,由于满族民族共同体在形成之时。这两部分成员确各自带着自身的传统民族文化加入到民族共同体之中的。满洲八旗成员所带来的是由其先世女真人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汉军八旗成员带来的则是汉民族的民族文化。体现在二者之间的民俗文化,在相互交融中,产生了变化。但是,在对两种民俗文化的纵深研究中,从中不难发现,此间均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从而可以追溯出他们原来的民族属性。据此,在研究满族不同成员的民俗礼仪时,不应一概而论。应依据不同成员的身份,加以研究。
[Abstract]:The eight banners of Manchuria and the members of the eight banners of Han army are both parts of the Manchu 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ir folklore culture embodies the common name of Manchu folk culture. Because the Manchu national community is formed. These two members do bring their own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into the national community. The Manchu eight banners brought by their ancestors from the real people passed down. National culture. The members of the eight banners of the Han army bring about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the Han nationality,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folk culture between the two, which has changed in the mutual blending. However, in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two kinds of folk cultur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re are essential differences here, so that their original national attributes can be traced. Accordingly, in the study of the different members of Manchu folk etiquette. There should be no generalizations. They should b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the identity of different members.
【作者单位】: 新宾满族自治县旅游局;
【分类号】:K249;K892.3
【正文快照】: 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北方出现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是由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及其它民族成分所构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满族的诞生及成长,推动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历程,促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王朝的建立并进行了长达268年的封建统治。满族不愧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廷建;房广顺;田鹏颖;高永民;张雷;;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文化及文化产业问题研究[J];理论界;2009年12期
2 郭艳春;;全球化与朝鲜族文化发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年16期
3 施王伟;;谈高职艺术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汪毅夫;闽台文化史札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胡建华;喻峰;;民间文化与旅游人才培养的研究[J];企业经济;2005年12期
6 姚志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概述[J];艺术百家;2008年S2期
7 赵奕;从文献传播角度看中华文化的连续性[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年03期
8 李其荣;喻枝英;;美国文化特色研究及其启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周霞;郭金秀;;认知领域的隐喻理论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7期
10 陈树林;;当下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的困境[J];思想战线;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权;叶章龙;刘玉兰;;毕节试验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2 杨永光;张付华;王世忠;;黔西北苗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3 王晖;;中国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区形成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尹良龙;;公路、水路交通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研究[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念之;创意产业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冯潮华;文化产业若干重要关系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詹恂;我国网络传媒的文化产业经营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张晓辉;全球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田贵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高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马晓军;寒食节游戏语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郑东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经济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晓峰;河南文化体制改革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5 邓颖颖;文化资源商品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王大海;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D];天津大学;2007年
7 蒋雁峰;中国酒文化课程渗透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曼;现代城市文化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雅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36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436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