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广西村街民大会制度
本文选题:新桂系 切入点:村街民大会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1925年,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开始执政广西,为了稳固和发展自己的统治,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统治广西时,特别重视乡村建设,对乡村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在当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其中,1936年新桂系利用村街民大会制度进行改造和建设乡村的措施独具特色。当时就有人评论说,广西在抗战建国的基础工作中,贡献了三个伟大创作:一个是三位一体制,一个是民团,还有一个就是村街民大会制度。①所谓村街民大会就是本村街人民无论男女凡年满二十岁者,都要每月集会一次,每个人都可以在会中讨论本村街内所有问题。新桂系赋予它的意义:“是使民众自动地会商共议各该村街一切应兴应革的事宜,并且以这种组织来作计划推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部门建设工作的机构”。②显然,村街民大会在新桂系乡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更加全面认识新桂系乡村建设的成效,对村街民大会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围绕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西村街民大会制度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新桂系乡村建设理论;第二部分为村街民大会的产生和职权;第三部分为村街民大会制度的推行;第四部分为村街民大会在乡村建设的作用;第五部分为村街民大会制度评析。 第一部分为新桂系乡村建设理论的产生。1929年蒋桂战争结束后,新桂系在广西实行割据统治,由于连年征战,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新桂系认识到要成大事,必须先致力于本省的建设,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建设好广西,才能巩固自己在广西的地位。要建设好广西,必须先从基层的乡村入手,由此产生出以“三自政策”为目标的乡村建设理论。然而,一切理论都需要人在实践中来完成,“三自政策”也必须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才能实现。为此,新桂系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实行村街民大会制度,动员和组织乡村民众进行乡村改造和建设。 第二部分为村街民大会的产生和职权。村街民大会最早产生于广西平乐区,新桂系想利用总理纪念周的形式不但使民众普遍地接受政治训练,能够实际参加政治,起到村民议事的功能,而且用来组织和训练乡村街人民,最终达到把政策政令顺利推行下去的作用。1936年12月18日新桂系正式公布了《广西各县村街民大会规则》,要求各村街成立村街民大会。关于村街民大会的职权,《广西各县村街民大会规则》规定的很详细,主要是:第一,议决各项政令之推行方法;第二,议决本村街禁约;第三,议决与其他村街间之禁约;第四议决村街长提议事项;第五,议决各甲长提议事项;第六,议决教职员及团丁与各户之提议事项;第七,议决本村街应兴应革事项;第八,议决本村街之预算决算等等。第三部分为村街民大会制度的推行。规则颁布后,村街民大会在广西全省各地普遍成立。在开始的时间里“各村大会,民众极为踊跃”。全面抗战爆发后,新桂系领导人号召速开村街民大会,动员民众保卫家乡,但由于受战争的影响,许多地方已经无法召开村街民大会。抗战结束后,许多村街民大会仍然只具有民主的形式而缺少民主的内容。1949年新桂系在广西的统治结束,村街民大会也随之告终。 第四部分为村街民大会在乡村建设的作用。村街民大会作为新桂系改造和建设乡村实现“三自政策”目标的中心推动力量主要起以下作用:一是保证新桂系政令的贯彻;二是推动乡村各项建设;三是动员民众支前抗战;四是实践“地方自治”。 第五部分为村街民大会制度的评析。尽管新桂系一直标榜村街民大会是实现人民“四权”最直接,最普遍,最具体的方法,但从村街民大会在乡村建设的作用中看,它不是走向真正民主政治的第一步,只是“官治”下民众的一种政治训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启秋;;论新桂系的“寓将于学”政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刘文俊;孙坚;;广西“新民团”人数考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黄诗玉;;李济深与北伐战争[J];社科纵横;2011年07期
4 王家宏;;叱咤于北伐及抗战中的八桂子弟兵[J];文史春秋;2011年06期
5 李琼秀;;20世纪30年代广西桂林市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研究[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肇毅;;评30年代新桂系的乡村建设[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2 周中坚;;广西近代化进程中的老桂系时期(1912-1924)[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昭;;孙中山与李济深[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曹裕文;;张云逸在广西的贡献[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5 骆扬;;孙中山为什么要取道梧州北伐[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陆炬烈;;龙州水口 陆荣廷军事政治生涯的起点和终点[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梁全进;;试论广西教育史的地方特色——编写《广西教育史》的一点认识兼论编写地方教育史的几个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8 陈欣德;;邓小平与左右江革命根据地[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9 吴忠才;;孙中山以广西为重要革命基地的历史考察和思索[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黄宗炎;;北伐战争与梧州[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魏华龄;对新桂系研究的一项新成果[N];桂林日报;2011年
2 日报记者 董明;跨越时代书写传奇[N];柳州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张冯玮;让珍贵史料重见天日[N];广西政协报;2008年
4 杨志华;质疑“讨共勋章”[N];中国商报;2003年
5 陈学璞;在桂学研究中发挥特色优长学科优势[N];广西日报;2010年
6 徐高潮;我区获200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1项[N];广西日报;2005年
7 张鸿慰;广西报业发展概况[N];广西政法报;2000年
8 通讯员 林钊辉;黄绍z选段迨匾洹烦醢姹鞠稚碓坪蚚N];丽水日报;2006年
9 刘丕展;报刊旧事念英魂[N];南宁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张弘;战火里审视自己 历史中思索未来[N];桂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乃良;民国时期新桂系的广西经济建设研究(1925—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广西村街民大会制度[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许中继;新桂系乡村建设研究(1931—1945)[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叶巧群;新桂系时期广西财政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琴;抗战时期广西与中央金融业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江雪英;地方主义与新桂系治桂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涂运根;民国时期广西农民贫困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成生;民国时期广西社会生活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泉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的统战工作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昊;抗战时期安徽县政改革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李林波;新桂系时期中学教育投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870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587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