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人类学视角下的民俗文化空间——以云南省巍山县回族民俗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10 12:25

  本文选题:回族 切入点:民俗文化空间 出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民俗研究从历史研究的传统维度转向注重当下人们的生活世界,开始重视民俗的意义理解和文化阐释,强调将民俗事象纳入地方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整体社会结构中加以考察。"空间"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文化空间"作为指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形态和样式的人类学专门概念,已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中。而民俗作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领域,却鲜有人关注其空间属性和空间视角的研究。民族民俗文化空间主要有日常生活文化空间、人生阀限文化空间、节日聚合文化空间三层面。通过回族民俗文化空间的建构分析,能更好地展现出回族民俗文化超越时空的人生意义、凝聚精神的社群意义、承传文化的民族意义。
[Abstract]:Since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1990s, the study of folklore has changed from the traditional dimension of historical research to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iving world of people, and has begu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meaning understanding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folklore. "Space" is a core them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theory, "cultural space" as a form of reference to human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stylistic anthropological concepts,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practi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folklore is a field closely related t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owever, few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its spatial attribute and spatial perspective. The cultural space of national folklore mainly includes the cultural space of daily life, the cultural space of life threshold, and the culture space of festival aggregation. It can better show the meaning of life of Hui folk culture beyond time and space, the community meaning of agglomeration spirit and the national significance of inheriting culture.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基金】:云南大学“211工程”三期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1132022-10001);云南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0YNUHSS002)资助
【分类号】:K89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启福;宗教、迷信和科学的早期发展管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刘国铭,刘治修;从文化视角看宗教的政治问题——以先进文化抵御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翟鹏玉;;“那”生态文化资本的历史运演及其对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6期

4 杨百成;社会环境与信仰[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詹家峰,张金荣;霍梅尼提出“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政策的根源[J];世界历史;2000年02期

6 刘曙雄;20世纪伊斯兰世界主要思潮及其文化根基[J];南亚研究;2003年02期

7 孙德刚,石瑞叶;从大国争夺黑海海峡看二战前后中东格局的演变[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廖杨;;象征符号与旅游工艺品中的民族文化认同[J];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02期

9 黄泽;中国人类学的民俗学渊源及学术取向[J];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01期

10 黄剑波;宗教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及学科转向[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翟鹏玉;;左右江流域“那”文化生态审美资本的历史运演及其对广西和谐社会建构的作用[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萌;融摄与对话:现当代佛教与科学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4 贺萍;西部大开发与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张国云;维吾尔人宗教生活的人类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文忠祥;土族民间信仰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吴福友;伊利亚德的宗教现象学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陈元贵;仪式与审美尺度问题[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闫忠林;近代以来阿拉伯民族的觉醒与“王政时期”泛阿拉伯主义运动研究(1798—1958)[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强;冲突与适应:对当代农村宗教信仰的社会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刘锋;社会整合与内心需求:现阶段宗教在中国存在的现实基础[D];吉林大学;2004年

3 周欣宇;论藏族习惯法的宗教维度——文化分析中的勘察[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4 马凤鸣;面向社会事实的文化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玉华;中世纪西欧圣母崇拜的兴盛及原因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6 蒲婷婷;阿以冲突中的民族宗教因素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勾正刚;拉宾和平思想及政策探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潘茹红;站在巴以冲突十字路口的阿拉法特[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瑶;民间信仰的复兴与社会适应[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周礼文;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D];中南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利慧;;从“自然语境”到“实际语境”——反思民俗学的田野作业追求[J];民俗研究;2006年02期

2 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文炯;Jamaat地缘变迁及其文化影响──以兰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区调查为个案[J];回族研究;2001年02期

2 丁克家;;回族色彩观[J];回族文学;2011年02期

3 吴忠礼 ,刘钦斌 ,杜力夫 ,霍维洮;论西北回族军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J];宁夏社会科学;1988年04期

4 张佐;云南回族穆斯林跨境东南亚探究[J];回族研究;1998年03期

5 杨威;;回族丧葬程序及其习俗[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03期

6 余振贵;;清代中国穆斯林人口[J];中国穆斯林;2006年01期

7 马燕;;历史上河湟地区回汉民族的社会交往[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龚强;;黑龙江冰雪文化礼赞(十四)——为黑龙江流域文明做出贡献的回族[J];黑龙江史志;2008年08期

9 张哲;;试论明清时期回族文化特质的形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马燕坤;;试论国家认同的文化建构在回族社会中的作用——以滇东北鲁甸为例[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樊前锋;走甘南,追寻明朝回族穆斯林[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白林 李梁;西安现存最早的穆斯林聚居区开始进行保护性改造[N];中国民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英仙;散杂居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教育人类学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93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593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2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