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问津书院对湖北地方文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10 13:03

  本文选题:问津书院 切入点:地方文化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问津书院因孔子"使子路问津"于此而得名。书院历经元、明、清三朝,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虽几经战火侵蚀,但由于地方人士、历任山长薪火相传的管理和维护,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对地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由于问津书院在学术上兼容并包,鼓励各方学者赴院讲学,促进了地方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楚黄学术文化氛围,给当地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二,在问津书院历任管理者、讲学者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学规的约束下,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卓有成效,在明中后期更发展成为地方的教育中心,推动了地方教育的发展;其三,问津书院通过对生徒的教导、面向普通民众的讲学、祭祀活动的举行,对地方社会风气进行了教化。
[Abstract]:The academy was named after Confucius for "making Zilu follow the Jin Dynasty". The academy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700 years since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lthough it has been eroded by the war several times, it has been managed and maintained by local people because of local peopl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local culture. Firstly, due to the academic inclusion of the Jinjin Academy, schola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ere encouraged to give lectures, thus promoting the exchange of local culture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academic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of Chu and Huang has been improved, and new vitality has been injected into the local culture. Secondly, under the tireless efforts and discipline of the successive managers and scholars of the Jinjin Academy, the Academy has been training talent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it developed into a local education center, 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ducation. Third,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the living students, the Yizin Academy offered lectures to the general public and held sacrificial activities. The local social atmosphere has been cultivated.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蒋建国;;仪式崇拜与文化传播——古代书院祭祀的社会空间[J];现代哲学;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时龙;晚明书院结群现象研究——东林书院网络的构成、宗旨与形成[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2 杨景岗;王爱红;;邹守益心学思想研究综述[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周文娟;邓洪波;;2006年书院研究年度报告[J];船山学刊;2009年02期

4 王丽;;知行合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第一要义[J];中国德育;2007年03期

5 张沛;;四书五经融通视域下的罗汝芳心学易学[J];东岳论丛;2012年06期

6 姜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知行统一”[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邓国元;王英;;王龙溪和王阳明思想关系析论[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戴岳;王阳明“知行合一”论在现代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9 赵忠祥;侯波;;明代前期理学走向与文化精神的变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周群,颜世安,方旭东;走向多元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专题讨论)[J];河北学刊;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欢欣;;“三言”中的妓女形象探析[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时龙;;耿定向思想研究[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3 陈宝良;;明初心学钩沉[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小明;黔中王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王振华;见心与践心—罗汝芳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臧慧远;《西游记》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11年

7 王中原;王阳明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申绪璐;两宋之际道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王伟;明前期士大夫主体意识研究(1368-1457)[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雪岩;韩国秋夕的文化变迁与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漫远;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宏;《人谱》与蕺山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汤青岚;邹守益伦理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欧阳科亮;大学校园的礼仪性空间构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凤雪;徐渭的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国凤;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及其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7 崔娟;晚明士人的文化适应和信仰抉择[D];暨南大学;2011年

8 彭毅;孙应鳌心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小刚;冯从吾讲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唐新林;王艮对内圣与外王的双重追求[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肖永明,唐亚阳;书院祭祀的教育及社会教化功能[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继娅;;试析方言与民族共同语之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06期

2 涤烦子;地方文化动态[J];江苏地方志;2003年06期

3 颜星;田景春;何光文;;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浅谈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构建[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4 杨秀兰;;彰显地方文化魅力 发展九江地方文化产业[J];商场现代化;2008年17期

5 陈晶晶;;艺术教育要重视地方文化传承——以盐城地区艺术教育实施为视角[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连国栋;;东莞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丝绸之路;2009年12期

7 张利军;母传伟;;承袭地方文化 塑造城市特色[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4期

8 叶永春;;泸州白酒包装设计的地方性特色研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陈在铁;张玉;;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探析[J];党史文苑;2010年16期

10 刘庆林;;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J];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蓉;;以地方文献服务创新促进地方文化发展[A];现代图书馆服务: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薛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A];当代北京研究(2011年第4期)[C];2011年

3 李露;吴靖;;20年来我国地方教育与经济问题研究综述[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4 周玉良;;研究和编撰地方教育史要十分注重质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何辅良;;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10年工作回顾[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6 王萍芳;;新编乡镇志对地方文化推进作用之管见[A];江苏省地方志学会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暨地方志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4年

7 朱延生;;拓宽方志视野 弘扬地方文化[A];江苏省地方志学会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暨地方志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4年

8 ;柔萨·E.卡玛可·玛提,67岁 保护地方文化[A];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高坤育;;地方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建设——泉州学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思考[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立足本职工作 弘扬地方文化 推动方志事业新发展[A];江苏省地方志学会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暨地方志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建平;我省修改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使用管理规定[N];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岳晋峰;开征地方教育附加重在支持教育[N];山西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推动地方教育事业不断发展[N];贵州政协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王敏 实习生 黄升鸿;做地方文化的传播者[N];常德日报;2008年

5 市政协委员 隆化县文联副主席 哈占文;发掘文化群落优势 打造特色地方文化[N];承德日报;2011年

6 刘建波 记者 潘国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华支中心建成[N];成都日报;2010年

7 特约记者 赵春林;“三维两反” 地方教育读本进课堂[N];喀什日报(汉);2010年

8 记者 万成邋通讯员 郭小明 丁若冰;武陵区正式开征地方教育附加[N];常德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刘萍 艾秀廷;地方文化如何成为品牌?[N];河北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陈明 邵涌河 杨睿赓 李国宏;一簇地方文化的绚丽奇葩[N];赤峰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飞飞;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清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杜开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许庆如;变革与传承:近代山东乡村教育研究(1901-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晓宇;英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视野与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胡伶;公共治理范式下的地方教育行政职能转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玉峰;新遗产城市[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8 刘万里;大学校园空间的文化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吴保安;唐代河东地区科学技术文化源流汇考[D];山西大学;2009年

10 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薛;地方文化风情歌舞热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煜铨;论潮汕嵌瓷的艺术特色与人文价值[D];汕头大学;2011年

3 刘成;地方文化的语文教育功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袁善来;广西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影响初探[D];广西大学;2004年

5 吕红日;西北民族地区地方课程价值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6 阳朝;大竹县禁毒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潘永芳;地方文化作为中学校本德育课程开设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涛;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苏伟林;“上党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忠飞;帝国象征与地域社会[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93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593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e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