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近现代鄂伦春社会转型中人口问题探赜——以黑河地区鄂伦春社会人口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3-15 12:02

  本文选题:鄂伦春 切入点:社会转型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由近代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1945年以前黑河地区鄂伦春人口呈下降趋势,在伪满时期达到历史的最低点,鄂伦春社会人口结构呈现出青壮年男性较女性比例高,中老年女性较男性比例高,老年人口极少的特点。新中国时期,黑河地区新生乡鄂伦春族人口保持平稳的水平,各年龄段男女比例无显著变化,鄂伦春人平均寿命延长。1970年代前后汉族人口的大量迁入,使鄂伦春族与外族通婚的现象日益普遍,从而改变了鄂伦春族家庭人口的民族结构。1990年代以来一些单纯地统计鄂伦春族人口的数据,已经不能完全反映鄂伦春社会家庭人口结构的真实状况。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from modern to modern society, the population of Oroqun in Heihe area decreased before 1945, and reached the lowest point in history during the period of pseudo-Manchuria.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Oroqian society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me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women. The proportion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ome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s, and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s very small. During the period of New China, the population of Oroqen nationality in the new town of Heihe region maintained a stable level,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ratio of males and females in all ages. Th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of Oroqun people increased. The large number of Han people moved in before and after the 1970s, which made the phenomenon of marriage between the Oroqian and the foreign peopl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Thus, the n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Oroqen family population has been changed. Some simple statistics of the Oroqen population since the 1990s can no longer fully reflect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family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the Oroqun society.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基金】: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重大项目(2009kxk001) 吉林大学“985工程”中国边疆史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
【分类号】:K2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日;朱林;;我国鄂伦春族研究综述[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3期

2 关志英;;鄂伦春族传统民歌种类及发展现状[J];大家;2012年16期

3 赵复兴,杨雷;鄂伦春族历史上人口发展的特点和今后的预测[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01期

4 赵复兴;鄂伦春族哲学思想萌芽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03期

5 李文祥;;鄂伦春族教育福利的历史变迁[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李文祥;;民族福利建设中的制度风险及其规避——以鄂伦春族为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7 侯儒;许庆雅;;浅析黑龙江新生乡鄂伦春狩猎文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8 赛音塔娜;鄂温克传萨满教始祖女神malu神探微[J];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02期

9 何星亮;太阳神及其崇拜仪式[J];民族研究;1992年03期

10 赵复兴;关于鄂伦春族丧葬之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周喜峰;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D];南开大学;2003年

3 陈鹏;清代东北地区“新满洲”研究(1644-1911)[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元卉;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金双双;民族学视角下的鄂伦春族文化旅游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鹏飞;民族福利政策对鄂伦春族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孙印峰;中俄鄂伦春族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方征;黑龙江白银纳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重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永;;唐文治弃官从教析论——兼于蔡元培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0期

2 李钢,,王雅蕙;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取向刍议[J];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04期

3 张昀;由社会转型看民俗事象的流变[J];民间文化;1998年02期

4 郭洪蔼;社会转型与价值观重建[J];发展论坛;1999年09期

5 王宗法;黄春明小说的时代特征[J];台湾研究集刊;1999年01期

6 方菲;中国的社会转型与道德建设[J];新东方;2002年Z1期

7 李亚宁;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7期

8 张彬;从新的视角充分认识发展先进文化的战略意义[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李大为;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背景及趋势[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年03期

10 孙岩;;关于社会转型的哲学反思[J];哲学堂;2005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红;龙游宇;;论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贾高建;;试析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苏时鹏;;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邓慧君;;用科学发展观把握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社会转型相协调的关系[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5 文魁;段霞;孟祥青;闫文虎;汪朝晖;;北京国际化进程中的安全问题[A];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C];2010年

6 肖文涛;;我国社会转型与政府行政范式转换探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东梅;;社会心理与德育工作[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高力;廖炼忠;;中国传统伦理与社会转型[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张曙光;;前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10 薛丹;孙慧玲;;社会转型中的民办教育——江苏省宿迁市民办教育分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春;警惕社会转型中的治理失效问题[N];学习时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春霞;应对社会转型挑战和谐家庭建设不可或缺[N];中国妇女报;2010年

3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汪行福 执笔;诊断、反抗、构想:后危机时代的出路何在[N];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党国英;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农民问题[N];学习时报;2005年

5 强世功;社会转型中法官的作用[N];法制日报;2000年

6 邓勇 易锋 (记者 邓勇);重庆投48亿元力破信访老大难[N];中国财经报;2010年

7 ;陈荣: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构建和谐南陵[N];芜湖日报;2011年

8 记者 吴国瑛;引领上海向知识型社会转型[N];上海科技报;2004年

9 鲍宗豪;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变化[N];学习时报;2001年

10 新泰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公安局局长 杨昭晖;突出四个要素 提升社会面管理水平[N];人民公安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峰;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2 陈章龙;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田成有;传统与现代: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奂平清;华北乡村集市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5 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D];上海大学;2005年

6 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廖志诚;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德;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婚姻策略[D];上海大学;2008年

9 杨东柱;社会资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颜佳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风;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建构[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秦秋咀;社会文化转型与近代诗话创作[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冷向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府治理范式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丁艳;19世纪末美国市政腐败及其根源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韩新云;转型社会民众的宗教信仰[D];山西大学;2006年

6 盛图强;浅析社会转型对城市住宅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田瑞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行政伦理重建[D];内蒙古大学;2004年

8 侯雷;试论人的精神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汪晓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分析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海燕;立法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功能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15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615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8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