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明代徽州文人结社综论

发布时间:2018-03-22 14:08

  本文选题:徽州 切入点:诗社 出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徽州文人结社的兴盛,是明代文人结社的一个缩影。明代徽州文人结社活动正德之前很少,嘉靖、隆庆之际出现高潮,万历时达到鼎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除汪道昆主持的白榆社外,其他明代徽州文人社团皆具有鲜明的地域印记,入社成员大都来自徽州本郡。明代徽州文人社团大体有诗社、文社和禅社三种类型,社团的社约规定了入社原则、经费来源和使用、处罚措施等,据此可了解这些社团的活动特点。明代徽州文人结社丰富了徽州文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徽州文学创作的繁荣,提高了徽州文人的知名度,推动了徽州地域文学与主流文学的融合,使徽州在万历时成为在文学上比较先进的地区之一。
[Abstract]:The prosperity of the association of the literati in Huizhou is a microcosm of the association of the literati in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activities of the association of the literati in Huizhou were very few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their formal activities. Jiajing, Longqing had their climax and reached their peak at the time of Wanli. With the exception of Bai Yu Society hosted by Wang Daokun, the other Ming Dynasty Huizhou literati organizations all had distinct regional imprint, and most of the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came from Huizhou County. The Ming Dynasty Huizhou Literati Society generally had poetry society.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cultural societies and Zen societies, in which the association agreement stipulates the principles of entry, the source and use of funds, the punishment measures, etc. According to th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se societies can be understood.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association of the literati in Huizhou enriched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literati in Huizhou. It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of Huizhou literary creation, improved the popularity of Huizhou literati, promoted the integration of Huizhou regional literature and mainstream literature, and made Huizhou one of the more advanced areas in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中文系;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5-06D13) 安徽大学“211工程”学术创新团队项目
【分类号】:K295.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瑞;清代中期徽州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研究——以棚民营山活动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2 史五一;;明清会社研究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3 周晓光;;明清徽州民间的众存祀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黄念然;胡立新;;近百年来佛教文艺思想研究的基本入思方式及其困境[J];长江学术;2009年02期

5 申利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与中国明清之际文艺思潮之比较[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黄辉;;新安医学家徐春圃(三)[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9期

7 王向阳;文化价值取向·个性主义·情爱世界——苏曼殊、郁达夫情爱小说比较论(四)[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孟祥荣,张伟;摇摆在心学、佛学与宗法伦理之间——论袁宗道的内在人格冲突[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施兴和,李琳琦;明清徽州的书屋、文会及其教育功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孟祥荣;袁宏道:性灵的张扬与消歇——兼论晚明学术思想的变迁[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志刚;《金瓶梅》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尔波;明清时期祁门谢氏宗族及其遗存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梅娜芳;墨的艺术:《方氏墨谱》和《程氏墨苑》[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4 高飞;论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5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赵春婷;明代琴谱集考[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7 王维;“心”与“声”的解读[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8 万柳;清代词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薛青涛;明词与阳明心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孟斌斌;屠隆诗文观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展菲;冯梦龙的经学思想对情教观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1年

2 李金凤;论公安派袁中道“性灵说”及其文学理论价值[D];辽宁大学;2011年

3 张慧;汤显祖评《花间集》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曹红德;明代山东基层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晶;公安派“性灵说”的内容及美学特征[D];延边大学;2011年

6 杨礼玉;明清时期徽州文会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7 廖正华;论明末清初文人对竟陵诗派的评价[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8 林若染;论李贽思想的崇儒实质及其文学观[D];华侨大学;2009年

9 吴彤;生死心切:袁中道思想转型探微[D];汕头大学;2009年

10 张莉;论汤显祖文艺观的两重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志伟;几多“第一”出徽州[J];黄山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叶显恩;谈徽州历史人物研究——《千年徽州杰出历史人物》序[J];黄山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徐越,方光禄;清末和民国徽州民间的经济互助——以徽州会书为中心[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方任飞;也谈“徽州”名称的由来[J];江淮论坛;1983年05期

5 王振忠;斜阳残照徽州梦[J];读书;1994年09期

6 王俊义;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徽州学概论》序二[J];黄山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金家恒;徽州朴学成因考释[J];黄山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每文;徽州学新书出版信息:徽州学研究新成果[J];黄山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徽文;《徽州学概论》的编撰和出版[J];黄山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张其成;“徽州学”研究的力作——评方利山新著《徽州学散论》[J];黄山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胡萍;;徽州地名考辨[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卞利;;清代中期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杜诚;;复刊词[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俊;;中国消防史上的一座“德政碑”[A];“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社会史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卞利;;徽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鲍义来;;黄宾虹与“徽学”的提出[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蒲霞;;《永乐大典》所辑《新安志》研究[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周礼;范成梅;;徽商与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唐力行;;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值得深入考察的徽州古村落宅坦[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菁霞;千山夕阳:王振忠谈徽州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江志伟;徽州年俗讲究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张小平;徽州族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4 贺为才;区域经济发展的史鉴:徽州与徽商[N];安徽经济报;2004年

5 贺为才;区域经济发展的史鉴:徽州与徽商[N];光明日报;2004年

6 贺为才;从徽商盛衰谈科学发展观[N];安徽日报;2004年

7 卫晓亮 徐佛莲 陈文 金嗣发;松涛依旧 青史生辉[N];黄山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吴文尚;儒商梦绝:徽商潮落潮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9 邓炯;明清时期的徽州书院[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小田;区域研究的社会史视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建木;商人、商业与区域社会变迁[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梅立乔;明清徽州城镇初探[D];安徽大学;2003年

2 刘道胜;徽州旧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玉瑜;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演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4 陈加林;吴趋汪氏家族与近代苏州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甜;明清时期宁国府旌德县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D];复旦大学;2009年

6 杜刚;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48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648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8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