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凉山州彝、汉混居区饮食文化中的野生植物利用初探

发布时间:2018-03-22 20:14

  本文选题:民族植物学 切入点:饮食文化 出处:《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运用民族植物学"5W+lH"提问法,结合访谈方法、集市调查和野外调查进行编目,研究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饮食文化中食用野生植物的传统知识。结果表明:1)冕宁县饮食文化中利用的野生植物种类隶属于45科91属110种,其中传统粮用植物4种、野生蔬菜53种、野果植物37种、调味植物6种、酿造植物4种、药食两用植物16种、代茶植物15种;2)冕宁县彝族和汉族饮食文化中对野生植物利用有叠合又各自传承发展的特征;3)对彝族和汉族饮食文化中的野生植物利用现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保护传统知识进行了探讨,对可持续利用当地的野生食用植物资源提出建议。
[Abstract]:Using the ethnobotanical "5WlH" questioning method, combining the interview method, the market survey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o catalogue,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edible wild plants in the food culture of Mianning County,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ies of wild plants used in the food culture of Mianning County belonged to 110 species belonging to 91 genera and 45 families, including 4 species of traditional grain plants. There are 53 species of wild vegetables, 37 species of wild fruit plants, 6 species of flavoring plants, 4 species of brewing plants, 16 species of dual-use pla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tilization of wild plants in the diet culture of Yi nationality and Han nationality in Mianning Count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overlapping utilization of wild plants and their respectiv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protect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ocal wild edible plant resources.
【作者单位】: 成都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YZWH1115)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CC11S05)
【分类号】:K892.3;Q949.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涂国云;刘利花;;刺梨的营养成份及保健药用[J];中国林副特产;2006年01期

2 杨秀群;石登红;蒋华梅;田绍波;宫翠芬;;野生植物野地瓜和插秧泡果实的营养成分及利用价值[J];贵州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3 何义发;经济蕨类植物紫萁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02年06期

4 李晓;杨利民;王少江;;不同采收期荚果蕨营养成分分析[J];林业科技;2011年03期

5 余勇;四川冕宁县四大野果开发利用的调查与思考[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1期

6 陈朝银,赵声兰,曹建新,张荣庆,郭家明;核桃花食用价值的研究与分析[J];食品科学;1998年12期

7 李维林;;我国野生悬钩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1991年03期

8 蒋利华;熊远福;李霞;文祝友;刘薇;;野生火棘果有效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敬,赵莉;蕨类植物繁殖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2 李玲;汤浩茹;段娟;王小蓉;;中国悬钩子属植物的分类鉴定与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3 李孝伟;王鸿升;孟丽;许桂芳;;济源猕猴自然保护区南方红豆杉群落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4 潘智芳;;山东稀有濒危植物的区系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5 于景金;谷建才;项广瑞;刘红霞;张宇;;河北省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6 唐立红;王志玲;张帆;李桂林;杨永昕;贺伟;张书理;;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7 袁龙义;杨朝东;费永俊;李云;;湖北长湖湿地湖岸带植物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8 李宇;古小婷;付鸣佳;;火棘果实浸提液的抑菌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9 徐景贤;张玉芹;;河北菩提岛植物资源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10 余本锋;胡小波;陈少风;;江西省修河源湿地公园湿地植物区系及群落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思锋;常朝阳;袁永明;;从形态演化和细胞地理学证据论七筋菇属的起源和散布[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程瑞梅;肖文发;郭泉水;李建文;;三峡库区消落带种子植物区系分析[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宋富强;张一平;杨清;;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引种植物物候特征比较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维林;亢海芸;曾虹;;中国悬钩子属的药用和果用植物资源[A];药用植物研究与中药现代化——第四届全国药用植物学与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瑞江;;广东和海南地区的中国种子特有属植物[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潘伯荣;葛学军;;我国沙冬青属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和保护实践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Ⅵ—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晔林;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刘素青;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决策与自适应模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3 侯碧清;株洲市城市植物造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4 龙茹;湖北大老岭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和植物性系统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张庆;内蒙古短花针茅草原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环境解释[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张阳武;小兴安岭泥炭沼泽植物区系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7 岳秀贤;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8 孙荣;山地河流河岸植被生态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刘韶辉;湖南会同亚热带次生阔叶林群落特征及种间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10 许仲林;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地上生物量潜在碳储量估算[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传磊;浙江省丹霞地貌岩生植被群落特征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孙红燕;中国喀喇昆仑山菊科植物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3 徐永福;广东郁南同乐大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4 黄孔泽;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两江峡谷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邱如文;湖南双牌县打鼓坪林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6 向剑锋;湖南蓝山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李景德;淮河流域典型河流涡河水生植物分布格局及环境因子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8 代少山;乌拉尔甘草种质资源与药材质量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王莹莹;浙江千岛湖生境片断化对苔藓植物物种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晓;北京东灵山亚高山草甸维管植物区系与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芳;;福建插田泡果肉营养成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6期

2 袁艺,檀华榕,曹德菊,卢佩玲;紫萁野生苗与组培苗的氨基酸、无机元素含量的比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王仕玉;段修安;张泽;郭凤根;;六种滇产悬钩子的果实品质评价[J];北方园艺;2008年06期

4 李英丽;宋朝辉;王立娅;方正;;不同类型蔬菜营养成分的比较[J];北方园艺;2008年10期

5 董然;刘松;文连奎;赵树春;富力;;蕨菜干 猴腿菜干的营养元素测定及保健价值初探[J];中国林副特产;1993年01期

6 张钟;史竹兰;;三种薇菜产品营养成分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林副特产;2007年01期

7 窦剑;周双云;许再富;;滇南热带3种乡土地被植物的坪用研究初报[J];草业科学;2006年08期

8 薛慧,李玉山,侯建军;火棘对正常大鼠血脂和载脂蛋白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1年03期

9 董海山;刘锐;;野生地枇杷的探究报告[J];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8年06期

10 王谋强,,励启腾;薇菜鲜品及薇菜干的初步鉴定[J];贵州农业科学;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首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与产业发展研讨会第二轮通知[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年04期

2 程小放,王娟;浅论民族植物学在社区林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3年04期

3 ;“民族植物学与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二届中国民族植物学研讨会暨首届亚太地区民族植物学论坛[J];分子植物育种;2004年04期

4 李庆典,李颖,黄新芳,陈丽平,周清明;山东芋民族植物学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英文)[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孙婵,盛孝邦;民族植物学与中草药的开发利用[J];作物研究;2004年S1期

6 黄澜,王辉丰;关于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思考[J];热带林业;2003年04期

7 ;第五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大会暨第四届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在北京召开[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8 余娜;石斛兰的民族植物学[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9 杜以会;;民族植物学的崛起[J];科学之友(A版);2009年05期

10 盛诚桂;;民族植物学——一门古老的植物学恢复青春[J];生命世界;198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龙春林;王跃虎;赵富伟;唐贵华;李苏梅;;民族植物学与药用植物研究[A];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裴盛基;;我国西部开发中的若干民族植物学问题[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3 汪之波;;民族植物学与甘肃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4 哈斯巴根;;民族植物学与内蒙古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5 许再富;刘宏茂;;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植物知识体系与植物多样性持续发展的关系[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6 刘爱忠;裴盛基;陈三阳;;云南楚雄彝族的植物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周鸿;;关注健康生态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8 王锦秀;李tD;刘宏茂;傅德志;;铁刀木在热带物多样性种保护中的贡献[A];第七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许霖庆;;论动态经济植物学[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10 张月明;马龙;丁红;肖辉;刘涛;;新疆天然植物的功能性成分[A];中国营养学会第二十期营养知识更新班暨营养相关慢性病社区干预的意义及其进展学习班讲义[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铁铮;我国积极开展民族植物学研究[N];中国花卉报;2004年

2 王正端;云南向香港赠送巨型恐龙化石[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3 记者 张议橙;云南赠送香港恐龙化石启运[N];云南日报;2008年

4 李祥荣;世界恐龙谷 “罪人”或“功臣”之辩[N];人民法院报;2008年

5 马波;禄丰世界恐龙谷解读地球生命演化[N];科技日报;2008年

6 特约记者 柏斌;云南大围山发现大批植物新种[N];中国花卉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奚晓阳邋宋黔云;2008年全国植物园会议在筑召开[N];贵州日报;2008年

8 记者 赵汝碧;国际姜科植物学大会在版纳植物园举行[N];云南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泉;民族植物学在内蒙古的发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乌仁;额济纳野生植物资源的民族植物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3 乌尼尔;呼伦贝尔鄂温克民族植物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包萨如拉;内蒙古野生葱属(Allium L.)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秦晋;西双版纳傣族对非木材林产品利用状况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7年

6 莎日娜;《御制满蒙合璧文鉴》的民族植物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晔薷罕;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传统植物学知识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花尔;内蒙古巴林右旗蒙古族传统植物学知识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景元霞;赫哲族植物利用传统知识与植物资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木其尔;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实用性植物调查[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502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6502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b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