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论入华粟特人流向的完整线索及最终归宿——基于粟特人“回鹘化”所作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3-31 20:28

  本文选题:粟特人 切入点:回鹘化 出处:《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1期


【摘要】:安史之乱后,中原汉人产生了排斥胡人的社会风潮,粟特人用改变姓氏、郡望等方法极力抹掉自己的胡人特征,出现了"汉化"现象。与此同时,由于丝绸之路为吐蕃所阻,众多入华粟特人转而以摩尼教徒的身份进入回鹘汗国,并籍草原丝绸之路开展东西方贸易,开始了"回鹘化"的进程。9世纪中叶及11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及甘州回鹘的"汉化"过程中,也裹杂了众多"回鹘化"了的粟特人。而对于最终融于维吾尔族的粟特人而言,"回鹘化"也是其重要阶段。
[Abstract]:After the Anshi Rebellion, the Han people in the Central Plains had a social trend to reject the Hu people, and the Sogti people tried their best to erase their Hu characteristics by changing their surnames and county looks.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obstruction of the Silk Road by the Tubo people, there was a phenomenon of "Sinicization". As Manichaeans, many of them entered the Uighur khanate as Manichaeans, and engaged in East-West trade along the prairie Silk Road. Began the process of "Uighurization" in the middle of the 9th century and the middle of the 11th century in the "Sinicization" of the Uighur khanate and the Ganzhou Uighur. The Uighur Uighur is also an important stage for the Uygur people who finally melt into the Uygur.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
【分类号】:K2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炳林,王尚达;吐蕃统治下的敦煌粟特人[J];中国藏学;1996年04期

2 陆庆夫;归义军晚期的回鹘化与沙州回鹘政权[J];敦煌学辑刊;1998年01期

3 郑炳林;唐五代敦煌粟特人与归义军政权[J];敦煌研究;1996年04期

4 郑炳林;;晚唐五代河西地区的居民结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荣新江;敦煌归义军曹氏统治者为粟特后裔说[J];历史研究;2001年01期

6 周耀明;从信仰摩尼教看漠北回纥与粟特人的关系[J];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7 田卫疆;试析高昌回鹘内部的三次宗教传入及其后果[J];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8 赵玉平;;唐代敦煌地区“雩礼”考述[J];兰台世界;2009年10期

9 韩香;;唐代外来宗教与中亚文明[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杨富学;;关于回鹘摩尼教史的几个问题[J];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铭;;试论后秦政权兴盛与衰亡的原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方成军;先秦淮河流域货币文化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3 孔潮丽;1588—1589年瘟疫流行与徽州社会[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4 郭云艳;;萨珊波斯帝国在拜占廷金币传入过程中的影响[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5 董杰;曹金发;;浅谈南宋两浙地区的宴饮礼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赵骞;胡毅;;唐太宗农业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7 张少华;;试述克勤郡王庆惠捐铸咸丰大钱及其它[J];安徽钱币;2008年03期

8 王莉;;《世说新语》中的自我标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党宝海;评梁生智译《马可·波罗游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10 岳升阳,孙洪伟,徐海鹏;国家大剧院工地的金口河遗迹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华德;;十架与莲花[A];“经典的翻译与诠释”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徐承泰;;东汉时期货币铸造及管理机构的探讨[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一期[C];1999年

3 史航;;清代湖北银元局及其机制银元初考[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五期[C];2006年

4 王红梅;杨富学;;回鹘文藏密经典所见“七宝”考[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杨富学;;回鹘佛教徒忏悔文及其特色[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张延清;;敦煌藏文写经生结构分析[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李树辉;;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高昌回鹘文化[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王义康;;中国发现东罗马金币波斯萨珊朝银币相关问题研究[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胡玉冰;;汉文西夏文献之特点及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10 李剑清;;疏离与消弭:天道自然“迁逝”的体认和个体生命超越方式的分途——以屈原、司马迁、陆机为中心的考察[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荭;北周石窟造像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特格西毕力格;内蒙古草原经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洪勇明;回纥汗国古突厥文碑铭语言和历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达妮莎;清代蒙古族民间手工艺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范学新;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何凌霞;《三国志》专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刘永强;两汉时期的西域及其经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文;北宋经略河湟民族政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傅敬民;文化资本视阈下的《圣经》汉译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10 李维庆;近现代中国典当业之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虹;《德宗景皇帝实录》福建史料及其价值[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杜培响;晋宋陈郡袁氏家族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妍平;万历至康熙年间的山西天主教[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海丹;汉魏之际“以悲为美”的社会风尚[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于古月;傅玄思想及其作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雷静;新疆历史灾害与区域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常启;《灵山遗爱续录》校注及初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马锦丹;中国明清及近代回族家谱研究[D];北方民族大学;2008年

9 于畅;黑齿常之考论[D];延边大学;2008年

10 祝江波;服石:嵇康悲剧与魏晋士人之风尚[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广达;论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2 张广达 ,荣新江;有关西州回鹘的一篇敦煌汉文文献——S6551讲经文的历史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3 许新国;都兰吐蕃墓出土含绶鸟织锦研究[J];中国藏学;1996年01期

4 郑炳林,王尚达;吐蕃统治下的敦煌粟特人[J];中国藏学;1996年04期

5 荣新江;归义军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初探[J];敦煌学辑刊;1986年02期

6 钱伯泉;回鹘在敦煌的历史[J];敦煌学辑刊;1989年01期

7 郭锋;慕容归盈与瓜沙曹氏[J];敦煌学辑刊;1989年01期

8 苏北海,李秀梅;回纥汗国的统治疆域及漠北回纥族的西迁[J];敦煌学辑刊;1990年02期

9 陆庆夫;甘州回鹘可汗世次辨析[J];敦煌学辑刊;1995年02期

10 列·伊·丘古耶夫斯基;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馆藏敦煌写本中的转帖[J];敦煌学辑刊;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惠琴,陈海涛;唐代入仕粟特人的汉化进程[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杨建新,贺卫光;也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与钱国旗同志商榷[J];民族研究;2000年05期

3 罗贤佑;元朝诸帝汉化述议[J];民族研究;1987年05期

4 霍巍;粟特人与青海道[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黄铸;论民族融合问题[J];民族研究;1993年05期

6 程越;入华粟特人在唐代的商业与政治活动[J];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01期

7 李爱平;中学历史课民族融合问题的教学[J];镇江高专学报;2003年02期

8 何三建;英语表达中的"汉化"现象及其对策[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9 李凤山;长城带民族融合史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10 薛宗正;唐代粟特人的东迁及其社会生活[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江;;略论民族融合及与时俱进地发展人的自由[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2 燕宝;;一块今立的古碑,民族融合的见证[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高志武;秦德先;;Micromine软件的汉化和矿山数字化过程[A];2004年全国矿山信息化建设成果及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向群;;魏晋时期河西民族融合中的羌化趋势[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5 徐晓望;;论唐五代福建土著的汉化进程——论汉民族在福建的形成[A];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辉;;《宿曜经》汉译版本之汉化痕迹考证[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徐心希;;从闽越族的汉化看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往和融合[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徐心希;;从闽越族的汉化看闽台的族缘[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徐心希;;试论福建地区闽越族的汉化与古代中原文化[A];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玉兴;;论福临的儒学修养与汉化情结[A];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星亮;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何星亮;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类型之三 少数民族间的相互融合[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四川 陈立;EWB汉化实例[N];电子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刘仁;正版代理对决民间汉化首战告捷[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

5 李春兰;文化托起民族融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6 浙江 裘文锋;让Red Hat 9.0汉化版更出色[N];电脑报;2003年

7 何星亮;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类型之二 汉族是如何融入少数民族中的[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重庆 音乐浪子;汉化无罪[N];电脑报;2001年

9 孙机;唐代的胡人[N];中国文物报;2008年

10 陈克进;历史上的民族同化、民族融合与和亲政策[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方高峰;六朝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钟吉娅;汉语外源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继春;中国美术中琐罗亚德教因素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4 彭茵;元末江南文人风尚与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甫荣;北魏中央集权过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杨森;敦煌家具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萍;北魏平城政权的胡化与汉化[D];山西大学;2006年

2 刘艳;多元文化和蒙特利尔华人的融合[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英;试论北魏冯太后[D];四川大学;2005年

4 张珂;从墓志铭看昭武九姓的入仕于唐[D];西北大学;2006年

5 冯帆;山东士人与北朝汉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雁;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移植[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冀;两汉政府的少数民族赋役政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恺彦;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域文化与藩镇政治[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杨me新;春秋时期诸夏与戎狄关系[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程来飞;泰国南部民族冲突成因及政府应对之策[D];外交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1692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692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2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