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方与乡村建设——1930-1940年河南宛西地方自治研究
本文选题:地方国家建设 切入点:发展型地方主义 出处:《史林》2010年05期
【摘要】:1930至1940年,在地方精英彭禹廷、别廷芳的领导下,河南宛西地区实施了一场自治,在乡村建设上取得良好效果。当时,该地区被誉为中国一千八百县中的模范。从"地方国家建设"和"发展型地方主义"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所谓"地方国家建设"是指民国时期,在中央和省级政府无力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和动荡的情况下,地方精英可以通过主动作为以稳定和发展乡村。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冲突的情况。如果基层社会的权力持有者的政治观点并不是分裂性的,那么其行为可被视为"发展型地方主义"的实践,而不应该被过分地贬抑。
[Abstract]:From 1930 to 1940,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local elite Peng Yuting and Bei Tingfang, Wanxi area of Henan Province implemented an autonomy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rural construction.At the time, the region was hailed as a model in China's 1800 counties.This historical event can be better understoo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ocal state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al localism".The so-called "local national construction" means that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en the central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s were unable to solve the poverty and instability in rural areas, the local elite c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tabilize and develop the rural areas.In this process, it is possible to appear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state power and the grass-roots society.If the political views of power holder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re not divisive, then their behaviour can be regarded as a practice of "developmental localism" and should not be unduly derogated.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29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柴生高;;乡村精英与国家强权的博弈及其思考——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宛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2 谢晓鹏;;近代郑州城市的初步转型(1908-1948)[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柴生高;;20世纪30年代中国地方精英乡村政治运行机制探析——以宛西为中心[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8期
4 潘家恩;杜洁;;“现代梦”的别样回声:乡村建设的资源与矛盾[J];开放时代;2011年03期
5 谢晓鹏;河南匪祸治理的历史考察(1912—1949)[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柴生高;;宛西地方精英投身乡村建设的动因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7 周冬梅;;略论宛西自治理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谢晓鹏;;民国时期河南匪祸及其成因[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全军;当代中国村民自治活动的经济分析[D];郑州大学;2001年
2 侯普慧;1927~1937年河南农田水利事业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3 武文;民国宛西自治教育述评(1930—1943)[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黄建华;别廷芳与内乡乡村建设(1930-1940)[D];河南大学;2009年
5 李爱勇;抗战前十年的华北女子教育[D];河南大学;2010年
6 杨菲;郑州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的历史考察(1908-1954)[D];郑州大学;2011年
7 颜娉婷;20世纪30年代河南农村复兴运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朱喜;宛西自治中的民团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周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宛西地方精英与自治[D];河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丽君;宋萍;;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运动[J];山东档案;2011年03期
2 任进;;辛亥革命与我国地方自治:回顾与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陈日华;赵一鸣;;中世纪英国地方自治初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陈尚敏;;张世英与清末秦州地方自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宫内肇;;龙济光政权时期的广东地方精英[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周良发;;略论梁漱溟的人格及思想[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7 霍娟娟;;论民国基层政权建设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以苏南地区为例[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8 田雪梅;;木户孝允的近代日本国民构想[J];外国问题研究;2011年02期
9 黄健美;;李平书铜像考[J];史林;2011年04期
10 ;新书推荐[J];名人传记(上半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有礼;;论30年代乡建运动中的“三自主义”[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2 苟翠屏;;民国时期乡建运动中一个成功的范例——卢作孚乡村建设述论[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3 朱人求;;文化实践与文化重构——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文化哲学阐释[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曹成建;;对同一政纲的理解差异:试析国民政府各级人士对管教养卫的宣讲与运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5 周松青;;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地方自治[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6 别必亮;郑明鹏;;论梁漱溟的农村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周松青;;试论清末民初上海地方自治的社会功能[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8 黄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白智立;;日本地方分权改革与地方自治法律[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10 宋恩荣;;从定县走向世界——晏阳初教育思想再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省博物馆 李林翰;反映清末地方自治的执照[N];联合日报;2009年
2 祝彦;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N];学习时报;2006年
3 腾卉荣;域外县的财政 日本[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4 驻印尼使馆经商参处;印度尼西亚拟修改地方自治法[N];国际商报;2009年
5 祝彦;20世纪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述评[N];学习时报;2006年
6 ;二十世纪前叶的乡村建设运动[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7 黄巧波;民国时期中山的地方自治[N];中山日报;2007年
8 国风;梁漱溟与乡村建设运动[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4年
9 申学锋;集社会合力 促农村发展[N];中国财经报;2007年
10 申学锋;“乡村建设运动”的三种模式[N];中国财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文婧;英美地方自治制度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高月;清末东北新政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周朗生;寻求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4 戴小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国申;从传统到现代:英国地方治理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崔玉婷;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德鹏;清末君主立宪话语中的宪法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陈建平;湖南省宪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贺曲夫;我国县辖政区的发展与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丰箫;1945-1949年浙江省嘉兴乡镇自治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文;民国宛西自治教育述评(1930—1943)[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庄光胜;地方自治背景下的乡村建设运动[D];山东大学;2011年
3 史庆春;地方自治背景下民国乡村自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张雪倩;张謇的南通自治及其局限[D];苏州大学;2010年
5 崔道峰;清末江苏地方自治述论[D];扬州大学;2005年
6 霍晓玲;清末民初河南地方自治[D];河南大学;2005年
7 周小平;地方自治的法理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8 刘寞;清末“地方自治”法制的理性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张翠萍;晚清地方自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邓群刚;抗战前十年河北省地方自治问题研究(1928-1937)[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11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711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