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古近代“钟”历史文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藏古近代“钟”历史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藏大学》 2011年
西藏古近代“钟”历史文化研究
尼旦
【摘要】:钟文化史是西藏古近代遗物象征文化和西藏金石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藏文明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对钟遗物研究为通过考古发掘,有了较丰富的成果,但是西藏的钟遗物研究成果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在西藏钟的历史文化研究中,曾有国外学者黎吉生先生和国内学者王尧先生等对西藏的古代钟,即:桑耶寺佛钟,叶巴佛钟,昌珠寺佛钟,做过铭文介绍,断代研究,对研究西藏钟遗物研究开创了先河,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但至今尚未有人对西藏古代和近代发现的所有钟遗物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背景,象征文化,文物价值的等方面进行过较全面地梳理和总结。值得注意的是西藏钟遗物的研究只是停留在西藏古代钟的研究阶段,对现存的近代钟虽有过简短的介绍外,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特别是现保存在大昭寺的天主教钟在学术界中没有研究的基础。鉴于此,本文通过借鉴我国内地钟遗物的研究方法,参阅相关汉语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结合西藏伏藏文献,西藏的王统史,西藏的教法史等第一手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查中获得的民间传说和多方探听与寻找可利用的线索等,试图对西藏古近代钟遗物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和归纳总结,有些方面深化补充,批驳修正。 全文共分五章,涉及本主体的重点内容共有四章,为第二章至第五章 第一章绪论 首先,对西藏古近代钟遗物的具体研究之前,阐述了研究目的、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意义,扼要介绍国内学者对钟铃文化研究的几个阶段,以及探寻现阶段的前沿研究动态和状况。 第二章“钟”文化史进行综述 其中包括“钟”名称的来源,“钟”与“铃”的象征文化区别和各自的象征文化特点,“钟”的冶炼技术的历史沿革和冶炼技术的相关知识介绍。在探讨“钟”的名称来源问题时得出的结论是藏文古籍中记载的“(?)”一词是“钟”一词的转音,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的标志。研究西藏古近代钟的历史文化时首先有必要澄清藏文中使用的“(?)”和“(?)”的文化区别,这一方面得出的结论是“(?)”是中国古代早期乐器之一,在阶级社会中象征古代皇室贵族的身份和权利,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而“(?)”是西藏早期密教文化的宗教器具,具有密教文化中象征“智慧”的特殊含义,另外“(?)”和“(?)”在铸造艺术和形制等方面也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和“(?)”不能混为一谈,应区别对待。关于“(?)”在西藏的铸造根据文献资料可以追溯到吐蕃第三十七代赞普赤松德赞时期,是在唐蕃政治、经济、文化交融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在吐蕃上层统治阶级中传播,吐蕃第三十七代赞普赤松德赞开始吐蕃上层社会中有了铸造钟铭的传统,其物证是桑耶寺钟。 第三章西藏古代“钟”的历史文化 本章主要介绍西藏古代的桑耶寺钟,叶巴钟,昌珠寺钟的历史文化背景,形制特点,断代,铭文,文物价值,并提出了笔者的观点。 1.根据民间中收集的口传资料,桑耶寺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丢失,1984年7月具有一定文物保护意识的人送到桑耶寺,至今保存在桑耶寺。探寻桑耶寺钟铸造的历史背景时,首先依靠钟铭本身的文字记载和其相关的藏文文献资料《第乌教法史》和《巴协》等,描述了铸造此钟的历史背景,至于何时铸造,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被确定为兴建桑耶寺时间一致,但笔者通过比较《巴协》的几个不同版本,对此钟铸造的时间提出了质疑。 对钟上文字,通过分析得出,具有古藏文文字的明显特征,与吐蕃时期的石碑、简牍文字,以及敦煌古藏文的特点相一致,是研究古藏文的珍贵资料。同时该遗物是研究赤松德赞妃子赤甲姆赞对汉传大乘佛教在吐蕃的传播起到的作用等。 2.叶巴钟由于文革时期寺庙受到破坏,使此钟遗失,关于此钟铸造的时间在钟铭内容和各种文献中未能记载,但后来的学者中对此钟的铸造年代,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松赞干布时期铸造的说法和赤松德赞时期铸造的说法,但钟铭本身的文字来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是赤德松赞时期。对于此钟的形制特点,外观等方面在《叶巴志》和其它文献没有记载,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作者实地调查,采访曾经目睹过此钟的喇嘛,大致描述的此钟外形和工艺特点。在钟铭内容进行进行分析时,至今作者找到的各种文献资料中有四种不同版本,并对四种版本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国外藏学家黎吉生提供的材料中收录完整,特别是其它三个资料中未能记载的相似梵文的几个文字有很高学术研究价值,此种文字可能是吐蕃早期文字,但需要更多的支撑材料。同时对钟上文字,通过分析得出,具有古藏文文字的明显特征,与吐蕃时期的石碑、简牍文字,以及敦煌古藏文的特点相一致,是研究古藏文的珍贵资料,该遗物也是研究赤松德赞时期弘扬佛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3.研究昌珠寺钟,最早是国外藏学家图齐和黎吉生先生,后来对国内的藏学家王尧先生有一定的研究,作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昌珠寺的钟的形制特点,断代,铭文,文物价值,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第四章西藏近代“钟”的历史文化 本章主要介绍西藏近代的拉萨关帝庙钟和现保存在大昭寺的天主教钟的历史文化背景,断代,铭文,研究价值,并提出的笔者的观点。 1.拉萨关帝庙钟,现保存完好,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利用第一手资料和其他文献资料来描述和论证,首先介绍此钟的外观和钟铭内容,之后根据钟铭内容提供的信息,阐述了此钟铸造的历史背景,分析了钟铭上刻画的文字和图文的文化象征。并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种刻画的满清时期官员级别和官职,结合《清代官职表》,进行旁证。以上几点来阐述此钟的历史文化价值。 2.大昭寺天主教钟现保存在大昭寺仓库,至今为止没有研究的基础,因此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此钟,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钟刻画的文字是拉丁文,至今未能破解其内容,因此在学术界留下了遗憾,经过多方咨询后得出,此文字的内容是“赞美您上帝”之意,在探寻此钟是何人何时铸造时在各种相关文献中没有记述,但早期西方传教士在西藏活动的各种文献资料来看,大致可以推断出此钟是此钟是天主教教派之一卡普清教的传教士在西藏传教时铸造。此间遗物可能是至今发现的这一历史阶段重要实物资料。虽然提供的信息很少,可是研究西方传教士在西藏拉萨的传教活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第四章结语 在结语部分对以上的叙述进行总结归纳,并附上至今为止西藏发现研究过和未能研究的钟进行统计,为学术研究者提供线索。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敏;洛阳出土的先秦青铜乐器述略[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关晓武;;20世纪中国青铜编钟研究及其制作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8年03期
3 华觉明;从陶寺铜铃到中华和钟——双音青铜编钟的由来、衍变和创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4 崔正森;话说佛钟[J];五台山研究;2002年04期
5 庾文;论先秦时期钟的实用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5期
6 何周德;;磨盘山关帝庙铜钟[J];西藏研究;1986年04期
7 何周德;;桑耶寺综述(下)[J];西藏研究;1988年04期
8 王永红;;略论天主教在西藏的早期活动[J];西藏研究;1989年03期
9 吕桂珍;藏学文献研究综述(二)[J];西藏研究;1998年04期
10 关晓武;青铜编钟的发展脉络[J];中国科技史料;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刚;;古代会盟中的仪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以唐蕃间会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2 陈践践;;《P.T.990如来佛降服大王记》译注札记[J];中国藏学;1992年02期
3 张云;本教古史传说与波斯祆教的影响[J];中国藏学;1998年04期
4 孙林;盟誓文诰:吐蕃时期一种特殊的历史文书[J];中国藏学;2002年02期
5 林冠群;汉文史料记载唐代吐蕃社会文化“失实部分”之研究[J];中国藏学;2003年02期
6 华林;论藏文历史档案的发掘利用[J];中国藏学;2003年04期
7 扎洛;略论《白史》的史料[J];中国藏学;2004年01期
8 陆离;;吐蕃统治河陇时期司法制度初探[J];中国藏学;2006年01期
9 杨铭;;新刊西域古藏文写本所见的吐蕃官吏研究[J];中国藏学;2006年03期
10 戴发望;;后弘期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J];中国藏学;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柏景;;川西地区藏羌高碉建筑探析[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褚俊杰;;敦煌古藏文本《般若心经》研究——同藏文大藏经本、梵文本和汉文本的语词比较[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3 王尧;;从《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八卦》在西藏看古代哲学思想的交流[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4 陈践践;;藏语ring-lugs一词演变考——敦煌藏文古词研究之一[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5 朱悦梅;;多元宗教文化影响下吐蕃职官管理制度的形成[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元旦;藏族神话与《格萨尔》史诗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龙珠多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杨毛措;聂赤赞普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金东柱(KIM DONGJU);苯教古文献《黑头凡人的起源》之汉译及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王蓓;《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卓么措;藏传佛教艺术传承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定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伟;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嘉尧;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与藏区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4 谢光典;公元七至九世纪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历史地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刘海霞;南方地区出土的青铜大铙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仁旦卓玛;吐蕃碑文文法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吉毛措;三篇噶塘蚌巴奇苯教古文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杨玲;彻悟外化与女性崇拜[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9 益西曲珍;略论吐蕃时期王室女性[D];西藏大学;2011年
10 索南曲吉;简论那秀达普阿谐[D];西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西省;商周时代南北甬钟之关系及南北文化交流之检讨[J];东南文化;1991年06期
2 ;多学科协作攻关的成果—曾侯乙编钟复制的研究与试制基本成功[J];江汉考古;1981年S1期
3 钟辉;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成果鉴定会述要[J];江汉考古;1983年02期
4 方建军;中国上古时代的钮钟[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5 周到;刘东亚;;1957年秋安阳高楼庄殷代遗址发掘[J];考古;1963年04期
6 方酉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65年05期
7 杨国忠;;1981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1984年01期
8 刘忠伏;杜金鹏;;1982年秋偃师二里头遗址九区发掘简报[J];考古;1985年12期
9 杨国忠;张国柱;;1984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几座墓葬[J];考古;1986年04期
10 徐广德;;安阳薛家庄东南殷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6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佘学先;;在西藏腹地穿行[J];西藏文学;2000年03期
2 庄英豪;;滇川藏之旅(之七)[J];中华养生保健;2006年11期
3 旺堆;;西藏第一古刹——桑耶寺[J];中国民族;1987年09期
4 白央;;“初布喜”至桑耶寺徒步旅游记[J];西藏文学;2007年06期
5 曲杰;;漫话桑耶寺壁画及保护[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7年06期
6 索朗仁青,郭净;桑耶寺经藏大会供羌姆节目单[J];西藏艺术研究;1995年01期
7 格曲;桑耶寺康松桑康林白面具藏戏壁画绘制年代与内容考辩[J];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04期
8 靳艳;桑耶寺、吐蕃道与中印佛教文化交流[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曲杰;;西藏佛寺壁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山南桑耶寺为例[J];西藏艺术研究;2007年02期
10 桑吉扎西;;继承桑耶传统 光大先贤精神——访西藏桑耶寺民管会主任列谢托美[J];法音;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盛;;雨花阁与桑耶寺比较研究[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C];1997年
2 王尧;;吐蕃文献叙录[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3 汪永平;;计算机数字化、可视化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三年来西藏文物测绘工作的收获与体会[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4年
4 徐宗威;;古代西藏五大建筑思想[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5 曹娅丽;;塔尔寺、夏琼寺、罗汉堂寺“羌姆”考察[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才让;;当代藏传佛教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特征[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7 木雅·曲吉建才;;藏式建筑的历史发展、种类分析及结构特征[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8 芮谦;;紫禁城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之设想[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4年
9 朱弟成;潘桂棠;王立全;李光明;廖忠礼;耿全如;刘波;;冈底斯南缘桑日群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林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廖东凡;[N];中国民族报;2003年
3 ;[N];山南报(汉);2010年
4 本报记者;[N];西藏日报;2000年
5 记者 周红雁;[N];西藏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范丽萍;[N];山南报(汉);2006年
7 ;[N];西藏日报;2006年
8 拉巴次仁 侯德强 文贻炜;[N];华东旅游报;2006年
9 那木斯来 何天明;[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张世辉;[N];中国民族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石岩刚;重構吐蕃时期桑耶寺建筑布局及重塑配置与内容[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扎曲;桑耶寺曼荼罗研究[D];西藏大学;2013年
3 尼旦;西藏古近代“钟”历史文化研究[D];西藏大学;2011年
4 达瓦卓玛;班丹拉姆及其拉萨白拉日追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5 次仁占堆;论藏文词汇演变规律[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秦滨;文化视野下西藏山南地区羌姆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完曼格桑;乃琼护法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西藏古近代“钟”历史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72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