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愿的修志思想
本文选题:罗愿 切入点:《新安志》 出处:《中国地方志》2011年03期
【摘要】:罗愿编撰的《新安志》之所以成为宋代志书的代表作,除了体例完备、结构严谨、资料丰富外,与其丰富的修志思想是紧密相关的。罗愿的修志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关心人民疾苦;二是重视区域地理和行政区划的研究,将徽州从春秋时期到北宋的地理与行政区划演变情况梳理得很清楚;三是重视区域文化的研究,充分反映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在徽州的传播情况和徽州丰富的本土文化;四是重视地方历史人物的研究,全书共记各类人物500多个,在如何写人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罗愿的修志思想值得重视,他在修志中的一些做法,值得当代修志工作者学习借鉴。
[Abstract]:Luo Xiang's "Xin'an Zhi" became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annals of the Song Dynasty, except for its complete style, rigorous structure and abundant data,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rich thoughts on the revision of annals.Luo would lik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o put people firs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o care for the people's sufferings; and secon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regional geography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The evolution of geographical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Huizhou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clearly sorted out. Thirdly, the study of regional culture is emphasized, which fully reflects the Confucian and Buddhist cultures.The dissemination of Taoist culture in Huizhou and the rich native culture in Huizhou; fourthly, the study of local historical figures is emphasized. There are more than 500 figures in the book, and there are many originalities in how to write people.Luo would like to pay attention to his idea of writing, and some of his practices in the course of writing are worthy of study and reference by contemporary writers.
【作者单位】: 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38号交行大厦省地方志办公室;
【分类号】:K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异;;大山名川吃掉历史文化?——“徽州”易名“黄山”之争[J];文化月刊;2011年03期
2 许若齐;;黯淡之“徽”[J];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30期
3 郭保林;;徽州写意[J];文化月刊;2007年03期
4 卞利;;徽州文化与徽学漫谈[J];文史知识;2001年11期
5 杨晓民;;魅力徽州——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创作札记[J];电视研究;2004年09期
6 叶显恩;徽州文化的定位及其发展大势——《徽州文化全书》总序[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江平;;徽州,我们的故乡——三代婺源学人的徽州情结[J];江淮文史;2006年05期
8 赵焰;潘成;;千年徽州梦[J];度假旅游;2007年Z3期
9 郭因;;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若干思考[J];江淮文史;2009年03期
10 赵焰;;感觉徽州[J];青年文学;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剑飞;刘平;李忠;;科学发展观与厦门行政区划体制创新[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郑艳婷;;半城市化地区城市管治及其行政区划问题研究——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金久余;;《徽州文化全书》的编撰与出版[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杜吉泽;尹惠;;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5 宋德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6 王冠国;;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研究与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秦薇;;平和心态、换位思考,以人为本,加强沟通、理解,是传递护患关系的“良药”[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许友顺;;以人为本 成就师生 打造品牌——现代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9 李俊;;各科之间的和谐与教师的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10 翁晓琴;;构建以人为本服务模式的探讨[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江海;徽州文化迈向“活态传承”[N];安徽日报;2009年
2 实习生 向敏 本报记者 何小龙;保护文化生态不能只说不做[N];江淮时报;2009年
3 何小龙;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亟待加强[N];江淮时报;2008年
4 谢维贤;皖赣两省共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N];华东旅游报;2009年
5 汪庆元;徽州文化的又一风景[N];安徽日报;2001年
6 刘伯山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徽州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记者祁俊;市政府征求非遗传承人意见[N];黄山日报;2010年
8 潘振球;《徽州文化全书》简介[N];安徽日报;2002年
9 汪大白;徽州文化的今生[N];人民日报;2008年
10 记者闫冲冲;宋国权调研市高铁新区徽州文化艺术长廊项目建设[N];黄山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涓;清代行政区划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高飞;论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3 肖陆军;论服务型政府建设[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李金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政权行政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衣晓龙;诗意的家居[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何士青;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D];武汉大学;2005年
8 覃华瑞;明清徽州的家族人口与生计变迁[D];厦门大学;2009年
9 范今朝;权力的空间配置与组织的制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皮庆侯;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曲夫;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鲁治平;长沙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3 刘圣福;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祥鸿;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邵立威;省域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兴旺;当前中学地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庆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5年
8 潘玉明;中国艾滋病防治的立法建议[D];武汉大学;2005年
9 陈晓燕;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杨丽;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及其当代价值[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30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730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