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东国舆地胜览》述论
本文选题:《东国舆地胜览》 + 《方舆胜览》 ; 参考:《中国地方志》2011年04期
【摘要】:李氏朝鲜编修的内容最为丰富、门类最为齐全的《新增东国舆地胜览》,是在中国地方志书《方舆胜览》和《大明一统志》的影响下产生的地理志。其在篇目设置、志书结构、编纂方法等方面,都仿照了中国方志学家的做法,却少有创新和改进,体现出中国与朝鲜半岛古代文化交流中一脉传承的重要特征。
[Abstract]:Lee's Korea edited the most abundant content, the most complete category of "the new Dongguo and geographical survey", which is produc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local annals "Fang Yu Sheng Shi" and "Daming Unification Zhi".In such aspects as the arrangement of contents, the structure of annals and the method of compilation, it has imitated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bibliographers, but few innovations and improvements have been made, reflecting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mission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东三环南路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分类号】:K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英聘;论《大明一统志》的编修[J];史学史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学锋;安徽省境市县名语源类型的南北差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陈东;;宋代临济禅宗安庆传灯考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3 宋馥香;;浅议祝穆《方舆胜览》的编纂旨趣与特点[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朱圣钟;;凉山彝族地区主要林业资源开发史述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马强;论宋代历史地理学文献兴盛原因[J];图书与情报;2005年02期
6 刘小红;;浅谈重庆市两个马武镇——兼释地名重名现象[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7 侯阳;;从农副业专业户的出现看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农村家庭产业结构之变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朱英贵;;生态天府 人文蜀都(上)——试论中国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孙启祥;;川陕古道上的七盘岭和七盘岭诗[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金生杨;;文翁化蜀的历史反思[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周运中;;杨吴、南唐政区地理考[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2 宋馥香;;祝穆《方舆胜览》的著述旨趣及其编纂特点[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李晓方;县志编纂与地方社会:明清《瑞金县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田欣;宋代商人家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高凡;宋代明堂礼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周小艺;兴盛、衰落与重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胡孝忠;明清香山县地方志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卓玉;逯钦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棣;巴蜀摩崖建筑文化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书与文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丽仙;妈祖神格化的路径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丽娟;从《全唐诗》中看唐代桑蚕丝绸业的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兰波;中国传统相学及其近代化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大伟;11世纪到14世纪泉州与印度洋的贸易和泉州区域社会的形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冯瑞;北宋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慈平;元代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沈波;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马亮;宋代农作物品种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富纯;;论朝鲜制陶技术对日本陶瓷文化的影响[J];收藏家;2009年11期
2 张晋光;;《北齐地理志》评介[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年02期
3 赵红梅;;从朝鲜半岛到辽西——汉晋之际乐浪郡变迁[J];学术交流;2010年12期
4 曹尔琴;隋唐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01期
5 李文儒;;王宫·皇宫[J];紫禁城;2009年11期
6 田尚;唐代政区中的府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6期
7 华林甫;;隋唐五代政区研究述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08期
8 尹湘豪;;再谈“外臣”和“属国”问题[J];历史教学;1986年03期
9 晏源源;志书篇目设置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广西地方志;2004年03期
10 于平天;关于市县续志篇目设置中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史志;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剑飞;刘平;李忠;;科学发展观与厦门行政区划体制创新[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郑艳婷;;半城市化地区城市管治及其行政区划问题研究——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金光洙;;训民正音创制前汉字对朝鲜半岛的影响[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4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5 李峰;张焯;;西汉“太常郡”考述[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6 周国庆;;浅谈医疗费用审核[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渠涛;蔡建明;;1990年以来行政区划调整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丁兆胜;;中美日三国围绕朝鲜半岛初次博弈述论[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9 宋馥香;;祝穆《方舆胜览》的著述旨趣及其编纂特点[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10 ;《中国长城志》篇目设置[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1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国称已提交安理会[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柳玉鹏;日首相声称要派兵赴韩救人[N];国防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徐宝康;朝鲜半岛的亮点[N];人民日报;2000年
4 李浩源;朝鲜半岛又遇“寒流”[N];中国国防报;2008年
5 新华社记者 张锦芳;缓和——朝鲜半岛的主旋律[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6 记者 欧阳亮;朝鲜半岛事态升级 安理会紧急磋商[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7 庄北宁;日首相又道歉,又要归还韩国文物[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本报驻韩国记者 莽九晨;韩国媒体猜测总统“对话”言论[N];人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驻外记者 赵嘉鸣 徐宝康 任毓骏 孙东民 本报编辑 王莉;朝鲜半岛乍暖还寒[N];人民日报;2002年
10 徐宝康邋周之然;韩朝将举行第二次首脑会晤[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海燕;冷战后俄罗斯朝鲜半岛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绪盟;朝鲜半岛危机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林涓;清代行政区划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高鹏;朝鲜半岛分裂的进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Anastasiya Bayok(娜丝佳);冲突转变与东北亚地区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华;朝鲜半岛安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金宝敬;“雅集”绘画题材在李氏朝鲜的流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8 李正寿;谢赫“六法”对朝鲜时代文人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3年
9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李青淼;唐代盐业地理[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光振;二战后朝鲜半岛的分裂及其原因[D];延边大学;2001年
2 李华;朝鲜半岛地缘战略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3 虞满华;冷战后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发展变化及策略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4 艾玲;冷战后朝鲜半岛和平进程中的大国因素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5 刘福江;朝鲜半岛问题的由来及发展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夏路;朝鲜半岛统一模式略议[D];武汉大学;2004年
7 张韶;朝鲜半岛分裂的历史分析——以其民族内部因素为中心[D];延边大学;2004年
8 黄润浩;“6.15”宣言发表后的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及其未来[D];延边大学;2003年
9 李文哲;冷战后朝鲜半岛周边大国的政策调整与朝鲜半岛和平统一[D];延边大学;2003年
10 李成亚;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半岛安全政策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46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746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