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民国徽州地方志编纂理念的创新及实践

发布时间:2018-05-26 09:32

  本文选题:徽州 + 方志编纂 ; 参考:《中国地方志》2010年11期


【摘要】:民国徽州地方志的编纂注重顺应时代潮流,对方志的体例门类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探索实践。徽州各县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修志,提出建设科学的分类,延聘采访员进行实地调查,汇编采访表,并积极将科学的地图绘制方法运用到志图上。修志者还结合本地实际,对旅外人群、宗族、方言、歌谣、民谚等内容进行了广泛收集与整理,为我们考察近代以降徽州地域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民国时期徽州各县启动的此轮修志是在长期积累志材的基础上进行的,修志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取得显著成效,既与编纂者的学识、眼界等因素有关,更与编纂者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理念密不可分。
[Abstract]:The compilation of Huizhou local chronicl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ays attention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explores and practices how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society. Huizhou counties insist on using scientific methods to guide the revision of records, put forward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science, hire reporters to carry out field investigations, compile interview forms, and actively apply scientific mapping methods to the log maps.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local reality, the authors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the contents of the traveling people, clans, dialects, ballads, folk sayings and so on, which provided us with a great deal of first-hand data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Huizhou region in modern tim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uizhou counties started this round of annals on the basis of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records, and the work of revising records can be carried out smoothly, and remarkable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factors such as compilers' knowledge, vision, and so on, but also because the compilers are good at learning. The idea of innovation is inseparable.
【作者单位】: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路3号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K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义来;黄宾虹故乡拾遗[J];江淮论坛;1980年04期

2 蒋元卿;徽州黄姓刻工考略[J];江淮论坛;1980年04期

3 徐学林;徽墨歙砚[J];江淮论坛;1980年04期

4 顾设;歙县名胜[J];江淮论坛;1980年04期

5 周绍良;清代的贡墨和御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04期

6 傅衣凌;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村社制和奴隶制残余[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7 黄启臣;;明代铁冶业资本主义萌芽一则史料质疑[J];学术月刊;1980年02期

8 王春瑜;;论朱升[J];学术月刊;1980年09期

9 周雷;;中国地方史研究会筹备会在天津举行[J];贵州文史丛刊;1980年00期

10 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J];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森璋;何新妹;黄艳梅;胡荷花;范金海;任福平;舒晓平;;徽州地区主要食品中六六六、DDT残留量调查(摘要)[A];安徽省第二届第二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8年

2 胡荷花;陈森漳;;1978~1987年徽州地区食物中毒总结分析(摘要)[A];安徽省第二届第二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8年

3 陈森漳;黄艳梅;胡荷花;何新妹;范金海;舒晓萍;;茶叶卫生质量调查(摘要)[A];安徽省第二届第二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8年

4 黄艳梅;陈森漳;江晓国;任福平;舒晓萍;;徽州地区酱油卫生质量调查(摘要)[A];安徽省第二届第二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8年

5 陈森漳;范金海;胡荷花;任福平;;食品从业人员手污染细菌及洗消效果调查(摘要)[A];安徽省第二届第二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8年

6 汪柏树;;无效推理不是演绎推理[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7 罗来平;;斗山街——历史文化地段保护与更新的典范[A];世界民族建筑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7年

8 李子龙;;李白新安之游质疑[A];李白学刊(第一辑)——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9 陈建根;;李白登黄山考辨[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10 樊英民;;《李白资料汇编》的几处错误[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鲍义来;徽学研究进入“国家队”[N];安徽日报;2000年

2 鲍义来;徽州文化的现代转型[N];安徽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鲍义来;我省古籍整理喜中有忧[N];安徽日报;2000年

4 陈琪;徽州水口林[N];安徽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鲍义来;海内外百余专家聚首“安大”研讨徽学[N];安徽日报;2000年

6 黄建军;超越马头墙[N];安徽日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黄晓红;泰山归来话黄山[N];安徽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徐建;徽菜:如何走出现实的尴尬[N];安徽日报;2000年

9 张立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新安理学的现代价值[N];安徽日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吴江海;以产业理念经营城市[N];安徽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臧丽娜;明清徽州建筑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吴永发;地区性建筑创作的技术思想与实践[D];同济大学;2006年

4 王椺;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范伟军;黄生及其《杜诗说》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6 何建木;商人、商业与区域社会变迁[D];复旦大学;2006年

7 赵峗;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D];复旦大学;2005年

8 宋长琨;家庭背景与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地位升迁[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9 郑小娟;徽州典商在明清徽商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杨光道;油茶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机制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新田;明清时期徽商的发展及特点探析[D];郑州大学;2000年

2 齐琨;徽州乡村祠堂礼俗音乐——古筑村和彭龙村的个案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3 王昌宜;明清徽州宗族教育研究[D];安徽大学;2001年

4 许文继;试析明清徽商家庭结构及其功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喻琴;徽州传统民居群落文化生态环境要素的分析及发展思考[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6 杨光道;不同油茶品种抗炭疽病机制及RAPD分析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2年

7 耿传友;汪道昆商人传记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8 王兵;徽剧艺术研究初探[D];厦门大学;2002年

9 徐震;小型聚落的人态和谐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10 朱琳;明清徽州婚姻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36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936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4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