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地区白族葬礼研究——兼论“礼”的视角在人类学仪式分析中的应用
本文选题:白族 + 葬礼 ; 参考:《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摘要】:生活在云南洱海地区的白族人葬礼十分隆重,人们在完成多种仪式程序后才会把逝者送往安息的墓地。人类学传统的仪式分析方法倾向认为葬礼的举办推动了亡人身份改变。但在大理文化的语境中,这种理解可能并不全面,当地葬礼表现出对现实人伦关系的重视,对"孝"的美德的追求完全可以说是仪式举行的主线。葬礼背后的文化意义不是单纯对仪式程序本身进行观察就可以全面了解的,必须将其与传统华夏文明的特征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Abstract]:Bai people living in the Erhai area of Yunnan Province have a ceremonious funeral, and after completing a variety of ritual procedures, they will send the deceased to the cemetery where they rest in peace. Traditional anthropological methods of ritual analysis tend to believe that the holding of funerals promotes a change in the identity of deceased persons. 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Dali culture, this understanding may not be comprehensive, the local funeral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relations and the pursuit of the virtue of "filial piety" can be said to be the main line of the ceremony.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behind the funeral is not only understood by observing the ritual procedure itself, but also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分类号】:K28;C95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欣;;试论农业生产方式下的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基于文化符号学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2期
2 刘继潮;刘源;;智者梅清——读《梅清黄山图册》兼论古典山水画的创作机理[J];书画世界;2007年05期
3 杨祥全;;论传统武术“打练合一”风格的历史形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王音洁;;餐桌文化与礼乐仪式 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日常中国[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王秀臣;;祭祀礼仪的象征系统及其文学意义[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6 杨静;;论太极拳理论的文化渊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7 于学勇;;书法艺术在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9年06期
8 徐宝锋;;《礼记》的宗统与君统格局[J];武陵学刊;2010年05期
9 王会强;论西汉初国家重构中的“孝”秩序观[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成瑶;;地方民族古籍文献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开发[J];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高大伟;李妍;;中国山水哲学与园林遗产保护[A];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C];2010年
2 张孙彪;林楠;;佛教世俗化对于中国古代医德的影响——以“果报观”为探究中心[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2 谢冰雪;扩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传统民间组织沙尼调查[D];兰州大学;2011年
3 邹海贵;社会救助制度的伦理考量[D];中南大学;2010年
4 王飒;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
5 高方;《左传》文学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罗文卿;唐前游仙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黄勇生;进化论思想与晚清、五四的文学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元贵;仪式与审美尺度问题[D];复旦大学;2006年
9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尹晓丽;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朱黎芬;略论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倩男;儒家礼仪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4 曹国洲;《礼记》所见的礼学和人的完善思想初探[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铁武;礼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吴银玲;葛兰言《中国人的宗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高雷;《女论语》女子规训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曹志杰;云南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考察与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0年
9 崔文彬;宋代士大夫与佛教[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敬华;先秦儒家君臣观念探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恒;;从诞生礼与葬礼看《白鹿原》的生命意识[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9期
2 马丽蓉;艺术灵光烛照下的“葬礼世界”─—读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3 早川正雄;石立均;靳国忠;;吴俊升其人(八)[J];黑龙江档案;1995年02期
4 王族;一只死去的狼早已做了父亲[J];天涯;2001年04期
5 张达明;;一天的两次葬礼[J];中华散文(我的故事);2007年07期
6 李拜天;;乡村生活或葬礼(外一首)[J];天涯;2008年04期
7 奇克·牧门;薛瑾;;为“我不能”举行葬礼[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09年09期
8 老南;;微雨中的葬礼[J];红岩;1995年06期
9 晓勤;;四次婚礼和一次葬礼[J];英语沙龙;1996年02期
10 梅次;幸运的戴安娜[J];当代建设;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冬云;陈宁;;从现代奥运礼仪中寻找突破口——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献策[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黄春芳;;导医护士在门诊素质,礼仪的重要性[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刘俊英;;规范护理礼仪 提高护理质量[A];全国护理行政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高岩;李小朋;魏艳萍;关文吉;;CFD软件在某博物馆礼仪大厅空调设计中的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1)[C];2004年
5 杨琴;;教师礼仪也重要[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王守勋;;饮酒礼仪与社会文明进步[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8——辽海讲坛·第六辑(民俗卷)[C];2010年
7 申自强;;经典诵读,等待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8 于宁;;浅谈礼仪与沟通技巧在门诊护理中的作用[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赵怡平;;诗意之地 礼仪之邦——遥望小康社会的人文环境建设[A];群众文化论丛(18辑)[C];2004年
10 胡昌龙;;喝茶记趣[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六旺;“高价葬礼”成为农民新负担[N];上饶日报;2006年
2 ;“末代王孙”归西 韩总理按礼仪送葬[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赵明宇;餐饮礼仪专家谈[N];中国妇女报;2004年
4 薛燕妮 李丽红 龙娟;中秋礼仪营销战果丰[N];中国邮政报;2003年
5 记者袁成本通讯员贾富彬马富强;山东规范检察干警礼仪[N];法制日报;2003年
6 马飞龙 赵泽广 张绣宏;洪洞县信用联社举办服务礼仪培训班[N];临汾日报;2008年
7 安徽记者 陈晶晶;安徽邮政礼仪产品旺销佳节[N];中国邮政报;2009年
8 钟为;世博礼仪大使何润东畅游中国航空馆[N];中国航空报;2010年
9 李益众 汪洪亮;让学生感觉如沐春风[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李菊芬;让礼仪业务增值[N];中国邮政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辉;宋金交聘制度研究(1127-1234)[D];复旦大学;2005年
2 贾玺增;中国古代首服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3 张国安;先秦乐政与乐教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4 王启发;礼义新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白华;儒家礼学价值观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6 高兵;周代婚姻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武宇嫦;礼与俗的演绎[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莹;地方基督徒的身份建构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9 梅珍生;晚周礼的文质论[D];武汉大学;2003年
10 于俊利;唐代礼官与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拉毛太;贵德藏族女子成年礼仪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叶建朋;小学生礼仪教育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路;现代汉语“您/你”的使用情况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叶君;礼仪方面的社交语用失误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张瑜;汉代“元会仪”与古代音乐政治论思想的问题[D];西安音乐学院;2008年
6 马玲;体育舞蹈礼仪文化透析[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7 谢丽娜;孔子礼乐治国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顺顺;《左传》礼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穆罕默德;跨文化沟通[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10 郭杰青;西汉诸侯王的朝请制度[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42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942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