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明清以来晋南山麓平原地带的水利与社会——基于龙祠周边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6-01 17:00

  本文选题:山麓平原 + 引泉灌溉 ;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3期


【摘要】:晋南山麓平原地带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地表水资源:流量稳定的泉水和季节性的洪流。在龙祠周边,龙子祠泉是最重要的泉水资源,经过千余年的开发,于明代末年形成较为稳定的渠道系统和灌溉区域。在渠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面对发源于山间的洪流,引泉灌区通过避、堵、疏三种技术手段加以防治,并用规范化的制度体系予以保障。被引泉灌区视为隐患的洪流,在边山地带却成了重要的资源,人们引用洪流淤灌土地,同样形成了一套技术和制度体系。地方社会围绕同一条洪流的防治与利用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双方在趋利避害的路径选择上逐渐找到平衡点,实现了互利共存。
[Abstract]:There are two types of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foothills of southern Shanxi: steady spring water and seasonal flood. Longzi Temple spr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spring water resource around the Dragon Temple. After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of development, a relatively stable canal system and irrigation area were form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n the process of cana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in the face of the torrent originating in the mountains, the irrigation district of the diversion spring is prevented and protected by three kinds of technical means: avoiding, blocking and thinning, and is protected by the standardized system. The flood stream which is regarded as a hidden danger in the irrigated area of the leaded spr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ource in the border mountain zone. People have also formed a set of technical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 by citing the flood stream and silting to irrigate the land. The local society forms two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around the preven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same torrent, and the two sides gradually find the balance point in the path of seeking advantages and avoiding harm, and realize mutual benefit and co-existence.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ZS015)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1005728)
【分类号】:K29;F426.91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正堂;侯甬坚;;第1章 黄土高原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变化概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2 周亚;;山西临汾龙祠水利碑刻辑录[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汉源;河工史上的固堤放淤[J];水利学报;1984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泾阳治峪河灌区引洪淤灌经验[J];陕西水利;1975年04期

2 ;人民引洛渠灌区引洪淤灌初步总结[J];陕西水利;1973年01期

3 刘凤平;引洪淤灌工程的设计[J];东北水利水电;1996年04期

4 孟彩玲;利用多泥沙河流发展引洪淤灌效益分析[J];山西水利;2004年02期

5 王恩厚,郭会民,何常林;移动式设备引洪淤灌浅议[J];河北水利;2004年01期

6 潘德琮;;大力开展引洪淤灌[J];中国水利;1961年16期

7 王树芳;曹忠生;戴德仲;;洋河引洪淤灌分洪减沙试验研究[J];海河水利;1990年01期

8 曲义和;;引洪淤灌效益分析[J];内蒙古水利;1990年01期

9 曲义和;;引洪淤灌效益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1991年02期

10 翟光珠;;引洪淤灌 分求肥田 引用山洪淤灌连续五年超包产的经验[J];中国水利;196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杜可喜;吴乐藻;杨思治;;河北省土地开发利用战略问题[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封光寅;廖长路;姜贤瑞;欧应均;段文超;;丹江口水库排沙清淤方法探讨[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卫;宋文杰;;略论我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区体系[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土地学会土地利用分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4 周晓芬;;河北省不同类型土壤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钾素肥力的影响(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5 胡孟春;;西部沙漠化防治技术与模式[A];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崔建军;;河北省山区不同类型经济技术开发模式[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7 田培学;余广学;慕强;;论京九铁路沿线农业“一优双高”开发模式[A];中国农业地学研究新进展——2000年全国农业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周俊义;彭士琪;;河北省枣种质资源及品种自然区划[A];首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辛石;洛惠渠灌区——引洪淤灌 造福一方[N];中国水利报;2001年

2 记者 马德明;我省首个风沙源治理水利科技支撑项目通过鉴定[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3 孙华;改革引得活水来[N];中国水利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农业气象灾害的警钟应常鸣[N];大同日报;2005年

5 郝燕;开发利用洪水资源[N];山西日报;2000年

6 驻站记者 赵国伟 通讯员 杨占华;翁旗“引水入沙”牵引示范牧场变沙地为绿洲[N];赤峰日报;2009年

7 驻站记者 马笑秋;克旗用身边典型开展先进性教育[N];赤峰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崔小红;30年投入1.8亿 清水河县大做“水文章”[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8年

9 苏冠群;呼和浩特小水改革红红火火[N];中国水利报;2003年

10 记者 钱宝琦 王守本;卢龙酒葡萄走向产业化[N];河北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峰;北京市郊区可持续景观生态规划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研究——以昌平区为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郭亚萍;论关中地区现代引洪淤灌技术[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伟;先秦鲁北地区盐业经济地理初探[D];暨南大学;2008年

3 张宽义;河北省土壤水资源分区评价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4 王丽;赤峰地区退化林地成因及改造技术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1年

5 檀满枝;基于多样性理论的山东省土壤空间可变性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何强;都江堰地区藓类植物区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芬芬;基于MODIS的邢台市旱情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薛然;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64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964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7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