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货的广州外销(1757-1842)
本文选题:一口通商 + 江南丝货 ; 参考:《暨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1757—1842年,清朝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产自江南的外销丝货不得不远距离贩运到广州后才能出口,同时清政府还实行了限制性的丝货外销政策,规定了外销丝货的种类和数量,,这样就使得江南丝货的外销遭遇了两种政策上的制约。本文将对该时期江南外销丝货在国内的流通过程进行论述,包括外销丝货国内流通的形式、路线、成本、十三行在国内流通中的作用等。此外,还将对江南丝货经由广州出口的数量、份额、价格与税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并作出分析。目的在于指出一口通商制度下江南丝货外销的特点:即在畸形的广州一口通商制度下,江南丝货不能从就近的海港出口,而必须远距离贩运到广州再出口,这个艰难的国内转运过程大大限制了江南丝货的外销规模,使之没有随着西方对华贸易的扩大而实现应有的增长。一口通商时期实际上是江南丝货外销的低谷时期。
[Abstract]:In 1757-1842, the Qing Dynasty implemented a trade policy in Guangzhou, and the export silk goods from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had to be exported to Guangzhou at a dist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Qing government also implemented a restrictive export policy for silk products. The type and quantity of silk goods for export are stipulated, which makes the export of silk goods in Jiangnan face two kinds of policy constrai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irculation process of export silk goods in Jiangnan during this period, including the form, route, cost and the function of thirteen lines in the domestic circulation. In addition, the quantity, share, price and tax rate of Jiangnan silk export through Guangzhou will be counted and analyze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oint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port of Jiangnan silk under a single port trade system: that is, under the deformed Guangzhou one-port trading system, Jiangnan silk cannot be exported from the nearest port, but must be trafficked to Guangzhou for re-export at a long distance. This difficult process of domestic transshipment greatly limited the export scale of Jiangnan silk goods, so that it did not achieve the necessary growth with the expansion of western trade with China. A mouth trading period is actually the valley period of export of Jiangnan silk goods.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映奇;清代闭关锁国政策新论[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韩仕海;洪仁辉事件与单口通商体制的形成[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3 史志宏;明及清前期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02期
4 廖声丰;;乾隆实施“一口通商”政策的原因——以清代前期海关税收的考察为中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倪月菊;;洪仁辉与“一口通商”[J];中国海关;2010年12期
6 关溪莹;翟麦玲;;清代满族八旗兵驻防广州缘由探析[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年03期
7 尤云弟;;清代一口通商时期广州市场上的日本货[J];中国市场;2010年27期
8 胡乐伟;;一口通商后广州港茶叶贸易的盛衰变迁及其影响[J];农业考古;2011年02期
9 李金明;;1757年广州一口通商与洪任辉事件[J];南洋问题研究;1993年02期
10 李想;杨维波;;论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的“非闭关性”[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郭蕴静;;试论清代并非闭关锁国[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2 王跃民;;海洋文化在广州[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刘亦文;;广州古都三论[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吴伯娅;一纸诉状与一口通商[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张宝英;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奉行“一口通商”政策始末[N];中国档案报;2006年
3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之六)[N];法制日报;2007年
4 黄景听;清中叶广东行商经营不善的原因[N];民营经济报;2006年
5 广东省社科院旅游研究所 杨荷卿 言民;十三行——见证广州“千年商都”[N];亚太经济时报;2006年
6 广州市博物馆 邢照华;谈古建筑与现代陈列的融合[N];中国文物报;2007年
7 陈铿;千秋再约 画显风流[N];美术报;2009年
8 白芳;清代中国外销艺术品[N];中国文物报;2011年
9 于东辉;广州二百年[N];中国经营报;2006年
10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绍培;广丝,敲开中国近代史的大门[N];深圳特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招荣;江南丝货的广州外销(1757-1842)[D];暨南大学;2007年
2 李华云;闽茶的广州港外销(1757-1842)[D];暨南大学;2008年
3 黄木升;晚清至民国河口茶市与社会变迁[D];南昌大学;2007年
4 张敏;清代南昌城市经济发展与转型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罗小霞;近代广州港贸易兴衰与其腹地范围的变迁(1842-1911)[D];暨南大学;2008年
6 弭友海;清朝顺康雍时期对澳门的政策与管理[D];山东大学;2005年
7 崔进宝;“康乾盛世”下的“四口”及其腹地[D];山西大学;2011年
8 栗彩艳;十三行制度生成文化基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何兰娟;清末民国年间(1900-1949)广州的基督教慈善事业[D];暨南大学;2005年
10 宋韵琪;清代粤商信仰禁忌习俗的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27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027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