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甘德县“德尔文部落”煨桑仪式的田野考察

发布时间:2018-06-28 11:11

  本文选题:“德尔文部落” + 格萨尔王 ; 参考:《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摘要】:青海省果洛甘德县有一个格萨尔艺人辈出的"德尔文部落",他们自称是格萨尔王的后裔,且认为格萨尔王是莲花生大师的转世、佛教三怙主的代表。因此,整个部落信仰格萨尔王。每年藏历六月去神山煨桑烟祭是部落生活的重中之重,他们通过公共煨桑仪式供养佛、菩萨、格萨尔王、护法神、战神、地方神和土地神等,祈祷佛法兴盛、世界和平、社会和谐、人们幸福等。文章在实地田野作业的基础上,就德尔文部落的基本情况、祖先传说、煨桑仪式的原由、时间、参加人员、祭祀地点和神灵系统、煨桑仪式过程以及仪式完毕后的各项娱乐活动做了民俗志的描述,认为这种集体煨桑仪式是承载了"德尔文部落"神圣信仰的宗教行为,部落的历史记忆则通过赛马、射箭、说唱《格萨尔》等活动得以传承,这一集体仪式也加强了部落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Abstract]:In Guolo Gande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there is a "Delvin tribe" of Gesar artists, who claim to be the descendants of King Gesar, and consider King Gesar to be the reincarnation of the master of lotus life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ree masters of Buddhism. Therefore, the whole tribe believed in King Gesar. In June of the Tibetan calendar, it is the top priority of tribal life to go to Shenshan to simmer mulberry smoke. They offer Buddha, Bodhisattva, King Gesar, Dharma, War God, Local God and Land God through public simmering ceremony to pray for the prosperity of Buddhist Dharma and the peace of the world. Social harmony, happiness, etc. On the basis of field work in the field,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Delvin tribe, ancestral legends, the original reasons, time, participants, places of worship and the system of gods and spirits of the simmering mulberry ceremony. The process of simmering mulberry ceremony and the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after the ceremony are described in folklor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is collective simmering mulberry ceremony is a religious act that carries the sacred faith of the "Delvin tribe", and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the tribe passes through horse racing and archery. Rapping and other activities, such as Gesar, have been passed on, a collective ritual that reinforces cohesion and identity within the trib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西藏大学2007年科研项目“藏族《格萨尔》中的民俗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ZDSK200714
【分类号】:K89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月如;;从祖荫之下到宗教超市——冀中农村宗教变迁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曹月如;;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研究路径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3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贾欣;;试论农业生产方式下的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基于文化符号学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2期

5 夏杰平;;“宗教”概念的人类学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6 李遥;;桐城六尺巷传说的人类文化学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王志清;;“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描与阐释——论江帆持续性追踪研究故事讲述者的启示意义[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徐颖;;认同理念及其当代价值[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任晓;;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论地区研究与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追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崔俊杰;;乡政村治下的“村法”研究——立足于对3个乡村的调查[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铮;;简论人类文明的艺术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何林;;多样的“天堂”之路——茶腊村三个不同宗教信徒的葬礼[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3 韩瑞霞;;互联网对拉斯维尔5W模式的冲击[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4 常宏;;作为认知模式的草原文化理论及其在文化产业中的整合作用[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5 陈向兵;;“精度抽象”:未来艺术的一种可能——以钟曦作品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马燕;;清真饮食文化中的美学意蕴[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7 王鉴;;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丽;;文化公共性与公共性文化建设[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谢爱华;;神圣与世俗——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宗教学研究[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10 郭淳彬;;文化多元发展视角下规划的作为与无为[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8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雪;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优玄;广西民族文化资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郑衡;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响;高师民族声乐生态课堂构建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训剑;侨乡的巡海大王崇拜[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臧晓曦;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作为文化符号的铜鼓[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汤顺霞;苦水高高跷及其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调查[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秉理;格萨尔王是人而不是神[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央金;藏族文化宝典──《格萨尔王全传》[J];中华儿女(海外版);1997年12期

3 角巴东主;论宗教与《格萨尔》的关系[J];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4 郭海云;试析《格萨尔王传》(贵德分章本)世界观的一些特点[J];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02期

5 滚曲泽旦 ,阿绒嘉措;岭善行族的来源[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3年01期

6 洛珠加措 ,曲江才让;格萨尔王是历史上的藏族英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4年01期

7 赴远文;试论《格萨尔王传》的艺术成就[J];西藏研究;1994年03期

8 赵秉理;论岭·格萨尔王的典型性格与特征[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唐景福;读贵德分章本《格萨尔王传》[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10 孟伟哉;在未来的时间和空间中,在艺术之途上,我还能走多远?[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梁海;;“小说是这样一种庄重典雅的精神建筑”——作家阿来访谈录[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淼;容中尔甲用专注打动“格萨尔王”[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特约记者 蔡文斌;果洛将建国内首家格萨尔博物馆[N];果洛报;2011年

3 何汛;德格格萨尔博物馆奠基[N];甘孜日报(汉文);2010年

4 苑坚;格萨尔王的诞生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5 蔡际洲 钱仁平;“格萨尔王”的故事[N];音乐周报;2004年

6 蔡际洲 钱仁平;“格萨尔王”的故事[N];音乐周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郭昌平;谁举起“格萨尔王故里”大旗[N];四川日报;2002年

8 叶梅;追寻神的目光[N];文艺报;2010年

9 杨恩洪;给史诗传承留下一把金钥匙[N];光明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兰新天;诗意流淌的草原[N];青海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加央平措;关帝信仰在藏传佛教文化圈演化成格萨尔崇拜的文化现象解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杨霞;《尘埃落定》的空间化书写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杨艳伶;新时期藏地汉语小说视野中的阿来及其意义[D];兰州大学;2012年

4 才贝;阿尼玛卿山神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朱华;中国少数民族汉文创作与美国华裔英文创作比较研究(1978-2010)[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世藏吉;格萨尔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的有形化利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贡去乎杰;论格萨尔文化产业[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3 袁兰;论《格萨尔王全传》中谚语的民族文化特质[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黄霞;阿来之重述神话小说《格萨尔王》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5 叶见锦;重写:面向当代及个人化的召唤[D];广西大学;2012年

6 崔清新;论西藏史诗《格萨尔王》和其中的女性形象—森姜朱牧[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7 倪文豪;藏文化与藏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林霖;试论神话的当代重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牛刚;论阿来“重述史诗”的继承与开拓[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10 何勋;神话之轻与游戏之重[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77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077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7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