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广西毛南族还愿仪式中女性角色的地位与现实生活中女性教育现状考察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3 14:31

  本文关键词:广西毛南族还愿仪式中女性角色的地位与现实生活中女性教育现状考察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西师范大学》 2011年

广西毛南族还愿仪式中女性角色的地位与现实生活中女性教育现状考察与研究

王欢  

【摘要】:民俗文化与民族发展过程、经济文化、生活环境、民俗习惯和民族心态有紧密的联系。在了解毛南族还愿仪式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中,我们能够更直观的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信仰以及民族心态。为挖掘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毛南族人民对于还愿仪式这种本民族传统文化形式的一种认知和心态上的变化,提供了铺垫和依据。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在毛南族传统的还愿仪式中,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保佑平安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上毛南族还愿仪式对于毛南族人民是一种流传已久,不可不做,非常神圣而且非常灵验的仪式,所以在这种观念的感染下,毛南族人重男轻女,轻视女性的意愿和教育,加之毛南族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与外界接触的少,长久以来在这种环境下,毛南族女性受教育水平低,受教育机会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不到位,经济收入低,加上社会和家庭的关注度不高,一代一代的毛南族女性处在“高生殖率—低收入—教育被剥削—低教育程度—低劳动生产率—高生殖率”这种恶性循环的情况。要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必须从社会、家庭及个人多方面努力。本文运用人类学、美学、民俗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先从毛南族还愿仪式的整体描述和内容细节的诠释,分析还愿仪式女性神灵象征含义和社会地位;再深入挖掘毛南族还愿仪式的生殖崇拜、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对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影响,分别从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进行分析造成女性教育影响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文由引言和四个章节构成,引言:论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详细阐述了毛南族还愿仪式的传统内容和传统寓意。详细介绍了毛南族还愿仪式的准备过程、仪式过程和仪式的象征意义;第二章:从女性角度出发,解读还愿仪式中女性角色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地位,分别从女性神灵的傩面、服饰、动作、传承等方面挖掘女性在还愿仪式中的地位和寓意;第三章:开始延展调研当地毛南族女性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家庭地位以及受教育现状。通过对当地家庭、人口、环境、传统风俗等方面了解毛南族妇女的生活状态;通过对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面了解毛南族女性受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第四章:探讨关于解决当地毛南族女性教育问题的对策。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着手解决毛南族女性受教育的困难和问题。 笔者通过田野考察和走访当地学校和政府部门,从祭祀仪式出发,解读还愿仪式深层的含义和社会影响,然后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结果,了解当地毛南族女性的受教育现状和问题,并根据他们的情况提出建议。帮助当地毛南族女性改变落后、无知和不受重视的状态,提高当地毛南族女性的受教育的重视度,提高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有利于当地毛南族人口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92.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菲;试析20世纪西方族群认同理论在中国民族研究领域的应用[D];延边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民辉;女性教育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张明芸;中国女性教育的特点及其跨世纪发展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1期

3 冷东;妇女在中国传统性别观念中的地位及其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02期

4 唐娅辉;与时俱进 努力推进女性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03期

5 卢娇兰;;毛南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年27期

6 杨素萍,陈时见;壮、京、仫佬、毛南族现代化意识调研报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7 张茂梅;论毛南族的节日文化与毛南族的现代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吴兰;;毛南族传统宗教仪式“求花还愿”透视[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9 蔡宝来;文化背景与少数民族女童教育[J];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04期

10 黄胜;蒙秋明;陈凌;王双宏;田穗;;发展贵州毛南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应处理好几对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向葵,张林,盖笑松,张树东,郭娟;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04期

2 张明芸,蔡志敏;解放与创造:新世纪女性的发展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3期

3 郑真真,连鹏灵;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性别差异[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5期

4 史静寰;;教育、赋权与发展:'95世妇会以来中国妇女教育研究回顾[J];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01期

5 卢娇兰;;毛南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年27期

6 朱宏伟;;我国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概述[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吴昊旻;;保障劳动就业中女性的平等权利[J];消费导刊;2007年09期

8 文萍;梁贞巧;李静;;广西京族、毛南族中学生的知识价值观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黎永励;;仪式的物及其社会象征——桂西盘瑶村落还盘王愿仪式中的祭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冯智明;;身体的象征与延续:红瑶还花愿仪式研究——以龙胜金坑小寨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霁月;新中国革命题材电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D];上海大学;2011年

3 鲁婧颉;基于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关系的教育之非货币化代际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万明;国际政治中女性领导人的政治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黄胜;从“逃学”到“向学”[D];西南大学;2011年

6 关合凤;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D];河南大学;2002年

7 赖小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王舟;女童教育研究二十年的回顾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晓辉;当代中国女性发展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王鹏;祁连山牧民生态哲理[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清代福州府列女群体角色管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颖;打工妹的教育经历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3 张鸣宇;吉林省人口文化素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苑甜;内蒙古自治区人才竞争力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文巧华;高中历史课程中女性角色意识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园园;语文教学中的因性施教与双性化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毕彩华;云南省扶持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脱贫发展政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包其剑;毛南族习惯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颜舟;湘中农村女童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刘国钰;谭元亨与《客家魂》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帅学剑;安顺屯堡人与屯堡文化[J];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2 马戎 ,潘乃谷;赤峰农村牧区蒙汉通婚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3 马戎;重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的历史条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4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麻国庆;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马戎;试论语言社会学在社会变迁和族群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彭清深;雪润繁锦秀 风倦四维宽——从《汉民族发展史》到《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3年01期

9 苏利嫦;;民族政策对现代苗族族群认同的影响——以“三苗网”网民群体为研究对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1期

10 王封礼;;“时髦”的男人和“守旧”的女人——对当代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社会性别思考[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秦莹;;南涧彝族“跳菜”礼仪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2 柏贵喜;;都市回族社区及其对回汉族关系的影响——关于武汉市的个案研究[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3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周建新;黄超;;跨国民族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龙井市龙山村S屯朝鲜族劳务输出韩国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宗喀·漾正冈布;刘铁程;;复活的记忆——却西德哇传统村运会的应用人类学研究[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6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汪新建;刘蓓;;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朝鲜族多重认同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沙力克;[N];人民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2 蒋立松;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李晓斌;历史上云南文化交流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02年

4 马国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模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祁进玉;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陈心林;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李晶;朝鲜族的认同意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赵红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大学;2008年

9 努尔古丽·阿不都苏力;维吾尔族城乡女性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谢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妇女权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历史记忆”与“族群边界”视野下的宗教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宋兴烈;人类学视角下的族际通婚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7 梁柳宝;罗城县仫佬族高中生民族认同调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8 袁素敏;论叶广芩小说创作中的双重民族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杨光莹;汉族居住区内回族学生的族群认同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向贤海;民族认同与移民族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国英;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知识女性的角色选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 杨素萍,陈时见;壮、京、仫佬、毛南族现代化意识调研报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张茂梅;论毛南族的节日文化与毛南族的现代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文萍,李晓军,黄忠敬,余欣欣,白先同;广西各民族高中生现代化意识发展的调查报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5 简王华,裴润梅;试论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J];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6 陈路芳;试探毛南族先民的天人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7 蒙秋明;;论贵州毛南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8 黄胜;蒙秋明;陈凌;王双宏;田穗;;发展贵州毛南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应处理好几对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5期

9 王志勇;李忠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调查报告——以毛南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04期

10 冯学军;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鞠传文;;汉代女性教育与文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常春;;唐代女性的书法教育[J];肇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刘凯东;;俄罗斯高校女性教育的人道主义思想[J];大家;2010年02期

4 汪徐莹;;从《一个女人》浅析有岛武郎的女性观[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10期

5 詹娜;;近代法国贵族沙龙与女性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6 冯慧芳;;试析吴汝纶对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7 杨杏;中国女性教育的心理阻碍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8 孙广玉;略论女性教育保护的法律保障[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黄光荣;;两型社会建设与女性教育发展[J];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07期

10 阿依莎·刘聪颖;;西道堂女性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中国穆斯林;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章艳丽;;简论中国传统的女性教育[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2 李晓伟;程龙生;;女性教育与就业对人均GDP和人均消费的影响[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林吉玲;;男女平等与社会和谐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嘉;[N];光明日报;2011年

2 尹于世;[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朱四倍;[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4 记者 黄蓉芳 通讯员 张琼 蔡晓丹;[N];广州日报;2011年

5 媒体人士 李思磐;[N];东方早报;2011年

6 吕频;[N];中国妇女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张苑 实习生 赵毅;[N];桂林日报;2011年

8 张星海;[N];北京科技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张婷 孙小迎;[N];广西政法报;2003年

10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赵桂芳;[N];衡水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兴;从培养“男性附属品”到促成“社会半边天”[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金香花;中韩女性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爱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女性教育主流化运动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4 敬少丽;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机会均等[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包英华;蒙古族现代小说社会性别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周萍萍;近代日本女教育家及其女子学校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鲁婧颉;基于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关系的教育之非货币化代际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季瑾;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启动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9 欧阳林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子院校的再兴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丁坤;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1837-2000[D];河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馨月;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侗族传统女性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庞莹莹;19世纪英国女性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端;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洪玲;论民国时期广东女性的受教育权(1912-1937)[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柴婷婷;古典时代希腊女性教育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苗枫;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与江南女子教育[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7 李璇;日本战后少子化背景下女性两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乐伶俐;女书:教育学的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殷鹏;18世纪美国舞蹈教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冀俊平;成型期的中美女性高等教育专业比较[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广西毛南族还愿仪式中女性角色的地位与现实生活中女性教育现状考察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1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11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6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