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论岭南文化评价标准的历史演变

发布时间:2018-07-18 08:40
【摘要】:岭南自古就有文化,然而岭南文化长期受到北方学者的鄙视。历史上评价岭南文化标准的演变可以划分为"无同"、"无范"、"无学"和"无家"四个阶段。先秦的"无同"是岭北人在夷夏文化并立、争鸣的背景下对岭南文化特性的直观感受。秦汉的"无范"是在封建帝国的统一规范下对岭南文化所下的判断,随之而起的是在"以夏变夷"的帝国政策下对岭南文化进行强制性的改造。唐宋时期北方学者对岭南"钟物不钟人"的评价,给岭南人的文化自尊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于是自明代开始,岭南人努力摘掉"无学"的帽子,文化自信得到增强。20世纪前期不少学者以岭南古代的"无家"来反衬岭南近代的"有家",并相信岭南近代文化代表了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
[Abstract]:Lingnan has culture since ancient times, but Lingnan culture has long been despised by northern scholars. The evolution of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Lingnan culture in histor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no difference", "no norm", "no study" and "no family". In the pre-Qin Dynasty, "no difference" is the direct feeling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ingn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lture of Yi Xia standing side by side and contending. The "no norm"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is the judgment of Lingnan culture under the unified standard of feudal empire, and then the forced transformation of Lingnan culture under the imperial policy of "changing by summer".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northern scholars' comments on Lingnan's "bell and material things do not ring the bell" touched the cultural self-esteem of the Lingnan people, so since the Ming Dynasty, the Lingnan people have made great efforts to take off the hat of "no lear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has been strengthen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many scholars contrast Lingnan's modern "having home" with the ancient Lingnan's "no home", and believe that the Lingnan modern culture represen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K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展岳;;论两广出土的先秦青铜器[J];考古学报;1986年04期

2 曾文芳;;先秦诸子民族观的多元与兼融[J];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长吉;;管理与人的存在方式[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强昌文;;个体主义伦理观与权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3 梁静;;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传统荣辱观的超越——从传统理想人格结构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转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王蓉;科举制对文化教育的激励作用及其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胡希军;赵晓英;刘玉桥;陈存友;;传统农村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6 陆华;;民族精神的伦理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张阿林;;英汉职业委婉语及相关文化心理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8 李发亮;;《楚辞》美学意蕴管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仇睿;;晨钟 暮钟 夜半钟——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郑继猛;儒学复兴与唐文三变[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聂国艳;;民族文化的断裂与寻找——从叶维廉《寻找中国》组诗谈现代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罗道全;;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艰辛探索[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靳志高;;当代中国的认同危机与公民教育的历史性复兴[A];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周传家;;关于京剧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粗浅思考[A];京剧与现代中国社会——第三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9年

5 刘德林;;草原文化的现代化挑战[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左芳;;世纪之交多样性世界文化里的中国影视——民族性与国际性背景下的女性叙事话语[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张清华;;从王维到韩愈——略论盛中唐文学思想的传承[A];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古代文学部分)[C];2010年

8 柴婷婷;;金融危机下消费主义的理性思考[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智丰;和合管理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2 王静;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3 李敬民;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区永圻;战国秦汉法家诸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买提库尔班·买吐迪;维吾尔饮食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6 陈玺;唐代诉讼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晨;岭南黄大仙信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甘代军;文化变迁的逻辑[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覃雪梅;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当代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10 答小群;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适应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燕红;考试与文化的互动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进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楠;陕西邮政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罗成华;土家族传统嫁妆的文化解析[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5 胡婷婷;民族旅游区导游的民族文化传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6 郭金凤;清代广州道教初探[D];广州大学;2009年

7 殷翊;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质与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09年

8 潘娟;从南路壮剧的兴衰看科技对民间文化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毛琛;传统色彩在现代城市色彩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年

10 任晓东;论文化软实力与和谐社会的关系[D];山西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三次发掘简报[J];考古;1959年09期

2 杨豪;;介绍广东近年发现的几件青铜器[J];考古;1961年11期

3 ;广西恭城县出土的青拝器[J];考古;1973年01期

4 ;江苏六合程桥二号东周墓[J];考古;1974年02期

5 梁国光;麦英豪;;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的历史作用[J];考古;1975年04期

6 沈作霖;;绍兴出土的春秋战国文物[J];考古;1979年05期

7 ;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皮甲胄的清理和复原[J];考古;1979年06期

8 周世荣;;蚕桑纹尊与武士靴形钺[J];考古;1979年06期

9 何纪生;;广东发现的几座东周墓葬[J];考古;1985年04期

10 汪宁生;;试论不对称形铜钺[J];考古;198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建立艺术专业评价体系[J];中国人大;2010年01期

2 张胜利;;从“人民性”到“人性”——新时期以来文学评价标准转变之一[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马少华;;其实我弟弟才值得家人骄傲[J];中国报道;2010年01期

4 朴红梅;;岭南经典舞蹈作品的特点与发展[J];艺海;2010年01期

5 王力;;中山近代民居窗楣装饰特色的研究[J];装饰;2010年02期

6 吴斌;李玲玲;;谈石湾陶艺的地域性[J];中国陶瓷;2010年01期

7 封金珂;;互促型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构建[J];民族论坛;2010年01期

8 Fan;;“叶帅”与“象不象”[J];建筑知识;2010年01期

9 陈伟;黎潇宇;;道家思想对当前高校学术研究的现实借鉴作用[J];世纪桥;2010年03期

10 张琼;;文化学视野下的清中叶岭南四家[J];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永玉;王新红;谢婉莹;穆景利;吴水平;陈晓秋;;闽江水口库区鱼体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及风险评价[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曹慧洁;;新评价理念下的改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3 伍君昌;;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建立新的教师评价体系 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4 胡鹤毅;;试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引内发”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5 吴佳德;;实施教师自我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6 梁玉萍;;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评价[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7 郑宝生;;素质教育中对教师评价的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甘肃卷)[C];2010年

8 王正福;;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是学生评价改革的精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9 向仕英;;民办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10 宋艳丽;;民办教师评价体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富强;海门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N];中国环境报;2010年

2 李松;宜居城市是走向生态文明的方向[N];中国环境报;2010年

3 记者 赫安泽 通讯员 王莹;辽宁民主评议基层站所“全覆盖”[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4 本报评论员 尹平平;得“第一”的不是“小崔”而是公平[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马龙生;铁饭碗与警情间的关联效应[N];法制日报;2010年

6 记者 胡键 通讯员 岳宗;用法治解决科学发展中现实问题[N];南方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陈欢欢;提高统计数据公信力 遏制“数字出官”现象[N];科学时报;2010年

8 ;应着力提高统计数据的公信力[N];人民政协报;2010年

9 虞谷生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体育、艺术2+1”怎样一路走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潘锋 通讯员 张志敏;节能减排须以科学评价标准为指导[N];科学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迪;俄罗斯园林的历史演变、造园手法及其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郝红暖;清代民国河北地区慈善组织的历史演变与空间运作(1644-1937)[D];暨南大学;2010年

3 邓大情;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绍坤;RNA干扰GATA-3基因表达对急性哮喘小鼠Th17细胞分化及致炎机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5 康宏;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反思[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解明镜;湘北农村住宅自然通风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郭蔷;英语霸权的历史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杨兰英;教会女子大学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范帆;奥运会媒体服务的历史演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10 许磊;中国廉政制度评价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宇鹏;纺织面料耐汗液光照色牢度测试方法的研究和改进[D];东华大学;2010年

2 胡艾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唐忠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宋永恒;上海市12-13岁跳高后备人才身体形态模型与评价标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海彬;上海市三线跳远运动员素质类选材指标特征与评价标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石庄;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夏恋春;初中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静;美国优秀教师评价标准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谭吉玉;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殿明;节能减排绩效审计标准体系的构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编号:2131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131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b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