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方志体例大类目的变革
[Abstract]:As a branch of historiography, Fangzhi, like historiography, was transformed by the gradual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knowledge system. The change of local chronicles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knowledge system,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local chronicles first appeared in the local record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unty record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also new categories reflecting the modern society. In the practice of compilation, the difficulties of compiling local chronicles and integrating local chronology into modern knowledge system reflec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ancient and modern knowledge systems, and the two great knowledge systems should be merged. The compilation of local chronicles adopts the specialized arrangement of historiography, that is, the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of the contents of local chronology. In a word, the compilation of local chronicles is not simply a question of generalizing and expressing the chronicles with new categories and names. The essence of the problem is a theoretical problem, that is, the deepening of the western academic branch system in the western knowledge system in the compilation of local chronicles. Only by using modern knowledge system to reclassify the contents of local chronicles can local chronicles move towards a new socialist local chronicle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黄晏妤;四部分类是图书分类而非学术分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罗志田;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的学科定位[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梁耀武;“新史学”的兴起与方志学[J];史学史研究;1999年02期
4 陈碧如;;乡土志“名”与“实”[J];中国地方志;2007年03期
5 桑兵;教学需求与学风转变——近代大学史学教育的社会科学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刚;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01期
2 王熹;;论万历《顺天府志》的体例纂修特点与文献价值[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3 顾文若;;王轩、杨笃与光绪《山西通志》[J];编辑之友;2011年01期
4 吴z年;国学大师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J];图书与情报;2005年02期
5 吴z年;;“整理国故”运动对近代图书馆建设的促进[J];图书与情报;2006年04期
6 李艳秋;国外所藏中国地方志及其目录[J];图书与情报;1997年03期
7 陈飞燕;;试论从科学发展观看续志体例的创新[J];沧桑;2009年05期
8 张安东;;清代安徽方志舆图之解读[J];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王建伟;;国难之际的史学遭遇——以1931-1937年的“通史”编纂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10 杨洋;;宋代方志的演变与发展——从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到范成大的《吴郡志》[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方;县志编纂与地方社会:明清《瑞金县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孟万忠;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斌;从体操到体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颜芳;近代学术转型视野下的燕京大学国学教育[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6 孙青;晚清之“西政”东渐及本土回应[D];复旦大学;2005年
7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8 王向民;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D];复旦大学;2005年
9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杨小辉;从士绅到知识分子[D];上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建萍;闽东地区旧方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秋红;郭柏苍及其诗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沈波;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D];西北大学;2011年
4 曹臻;《淳熙三山志》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杨天通;李济的考古学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兵;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卫萍;天门旧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熊庆农;清代咸宁方志纂修与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新宁;尹达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艳华;甘鹏云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考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0年03期
2 罗志田;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J];近代史研究;2001年02期
3 罗志田;“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J];近代史研究;1998年01期
4 罗志田;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J];历史研究;2001年03期
5 桑兵;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J];历史研究;1996年05期
6 忻平;治史须重考据 科学人文并重——南加利福尼亚州何炳棣教授访问记[J];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01期
7 钟少华;试论近代中国之“国学”研究[J];学术研究;1999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兴海;刘知几对《史记》体例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高宇;论中国未来民法典的体例结构[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雍和明,陈新仁;词典编纂:补足·创新·求精──编写《英语介词多用词典》的一些体会[J];辞书研究;2001年06期
4 解正明;语文词典释义括注体例的一致性[J];辞书研究;2003年02期
5 徐梓;为了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J];河北学刊;2003年04期
6 刘相臣,孙汝建;白璧之微瑕——《说文解字》不足之表现及原因[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梁新莲;《南宁年鉴》的创新探索[J];广西地方志;2004年01期
8 朱则杰;;《全明词》《全清词》辑补示例及其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赖祥亮;;论明清长篇小说体例的《史记》渊源——从小说评点话语谈起[J];语文学刊;2006年13期
10 柴福珍;张法瑞;;元代《农器图谱》体例研究[J];农业考古;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汇编体例说明[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一辑)[C];2002年
2 ;《当代会计评论》体例格式要求[A];当代会计评论(第2卷第2期)[C];2010年
3 ;说明[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4 陈懿;黄婧;;中国环境法教材体例若干问题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史瑛瑛;;论我国传统目录体例的演变[A];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与全国图书馆部室主任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编者按[A];《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二辑[C];2003年
7 马步宁;;新理念 新体例 新素材 新氛围《新大学俄语》系列教材评介[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本刊编辑部;;后记[A];《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五辑[C];2004年
9 王进安;;论韵书编纂中的“助纽”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中国长城志》工作纪事(二)[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1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宗言;体例与内容的突破[N];中国旅游报;2011年
2 崔凡芝;浅谈撰写地方史的意义和体例运用[N];山西日报;2001年
3 王尚义;体例完整 方志典范[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4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怎样使用“余”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5 蒋文博;搜索艺术存在的一种方式[N];中国艺术报;2011年
6 陈丽平;体例变化彰显权力机关大局意识[N];法制日报;2009年
7 记者 韩乐;《渭南市志》第三卷通过终审[N];渭南日报;2009年
8 黄立峰;《引夏集邮史》编纂工作正式启动[N];中国集邮报;2010年
9 散木;略说近世年谱的研究和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戴建国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方兴未艾的《天圣令》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艾青华;中医古籍体例沿革与学术发展的关系研究概论[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2 郭蓉;《文选》李善注征引式训诂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程艳梅;《读书杂志》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董艺;张载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周晶晶;《世本》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李浩;《医心方》体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夏勇;清诗总集研究(通论)[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杨汉民;《吕氏春秋》的政治哲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高山;《姫文解字}注》同族奮,
本文编号:2211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211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