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回族界说”与中国共产党《回回民族问题》的理论意义
[Abstract]:Existing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Chinese Hui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has formed into a unique ethnic group (nationality) with common ancestral identity, but by the late Qing Dynasty, especially after the 1911 Revolution, There is controversy among Hui scholars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Hui nationality, and most Hui elites do not advocate that Hui nationality is an independent "nation" or use the term "Hui nationality".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is position of the Huihui elite is mainly because the concept of "nationality" introduced from the West implies the meaning of "one nation, one country". The return of China expresses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China's survival strategy by "fighting for education and not arguing for the country". The determination of this survival strategy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ethnic oppress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ut also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al" theory and policy of the great Chinese society (the Kuomintang and most mainstream scholar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one h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Hui nationality problem" (1941), on the one hand, respects academic principles and does not deny the existence of "nationalities" in China's multi-ethnic countries other than the Han national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amended the idea of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and changed it to national autonomy under national equality. Theoretically, it establish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of national equality in a multi-ethnic country, and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out the way of development of the Hui nationality of China which does not need to deny its national identit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广德;关于《醒回篇》中回族自我认识的思考[J];回族研究;2000年04期
2 黄成俊;唤醒回众 共图国强——读留东清真教育会编《醒回篇》[J];回族研究;2002年02期
3 刘莉;;近20年来回族报刊研究述评[J];回族研究;2010年02期
4 王柯;;日本侵华战争与“回教工作”[J];历史研究;2009年05期
5 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J];民族研究;2004年06期
6 周文玖;张锦鹏;;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辩的考察[J];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7 方素梅;;从《回部公牍》看民国前期回族的政治参与活动[J];民族研究;2010年01期
8 陈红梅;;近代回族政治意识与国家认同浅论——从“争教不争国”到“兴教救国”[J];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9 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10 黄兴涛;“民族”一词究竟何时在中文里出现?[J];浙江学刊;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刘超;;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7年05期
3 徐希军;;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对日外交政策的理性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林齐模;顾建娣;;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经过[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沈寂;;五四运动前皖人与北京大学——兼论陈独秀的革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施云;;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民族意识觉醒与中华民族团结[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7 赖骏楠;;建构中华法系——学说、民族主义与话语实践(1900—1949)[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8 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9 张云飞;;历史学含义的五个维度[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10 梁洁;;近代中国接受实证主义史学的因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共建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华大家庭——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就与经验[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2 周瑞海;;中国共产党早期尊重清真饮食习俗的政策及其实施[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李影晗;;清真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现状[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4 奚洁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念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付春;任勇;;民族区域自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应用[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6 陈玉凤;;少数民族概念及其政治属性[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郭林;;彭德怀与西北解放战争中的民族工作[A];功昭千秋的彭大将军——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8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胡文生;;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的由来、历史及现实[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戴小明;;董必武民族法制思想述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3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8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怀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博;平山木柄瑶的社会变迁与科学发展[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武应明;改革开放以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杨玉凤;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张家川回族婚俗新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尹娣;荀子人性论中的教育思想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6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小娇;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姜茂坤;中国共产党与建国以来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9 刘素娟;先商文化漳河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金鸽;少数权利的多元分化与整合[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志和;《月华》中的阿拉伯世界[J];阿拉伯世界;1994年02期
2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3 高小岩;;谈《醒回篇》的中华民族认同思想[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张琴;;近代回族报刊兴起与回族社会变革浅析[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吴清芳;;海外回族报刊活动中的文化适应性——以中亚东干族为例[J];当代传播;2006年06期
6 白润生;荆琰清;;中国回族报刊研究刍议[J];当代传播;2009年04期
7 于皓;当代回族民间报刊宣扬的民族文化主题[J];甘肃农业;2005年08期
8 李佩伦;回族文化的反思[J];回族研究;1991年01期
9 李佩伦;浅涉回族史学的断想[J];回族研究;1993年01期
10 雷晓静;中国近现代回族、伊斯兰教报刊的崛起[J];回族研究;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于孟;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年会在南宁举行[J];文史哲;1987年02期
2 何志明;;从《回回民族问题》看回族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J];回族研究;2006年04期
3 金香花;;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延边朝鲜族人民实行的民族平等政策[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刘书祥;;延安时期的回族与伊斯兰教工作——纪念《回回民族问题》发表70周年[J];中国穆斯林;2011年03期
5 王伏平;西工委与《回回民族问题》——纪念《回回民族问题》出版60周年[J];回族研究;2001年04期
6 阮西湖;;Ethnicity:民族抑或族群?[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年02期
7 宋官德;;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对延边朝鲜族的民族平等政策[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8 本刊编辑部;《民族研究》1984年总目录[J];民族研究;1984年06期
9 阿茹罕;;俄语中“民族”一词辨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余腾椿;刘荣q;;在民族工作战}虾磮[十月革命的道路[J];教学与研究;195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宗范;;论邓小平真正的民族平等理论的内容、实质及重要意义[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2 周瑞海;;中国共产党早期尊重清真饮食习俗的政策及其实施[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丁万录;;单家集模式——民族和谐共处的典范[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钟发品;;试论浙江畲族婚俗演变[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5 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6 石奕龙;;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少数民族发展的双重性[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杨昌儒;;中国杂散居地区民族关系初探[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8 文明昌;文江波;;黔南苗医药形成与发展浅析[A];第四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创刊10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书记王铎同志在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A];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C];1979年
10 陆彩荣;;新时期民族摄影报道的认识与实践——从光明日报《中华民族大家庭巡礼》摄影专版报道说起[A];开创新闻摄影科学发展新境界——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懋;文艺创作不能杜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N];贵州民族报;2008年
2 见习记者 封康康;全市少数民族群众安居乐业[N];金昌日报;2010年
3 肖小明邋通讯员 龙杰初;国家民委检查组来我州检查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执行情况[N];团结报;2008年
4 李准;用精彩的艺术呈现还原历史真实[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冯瑾;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全面保障[N];新疆日报(汉);2009年
6 吴安其;民族定义和我国的民族状况[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孙雅莉;民族识别,走向平等团结的前奏[N];中国民族报;2007年
8 贵州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省布依学会会长 王思明;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N];贵州民族报;2008年
9 谭浩;西藏和平解放后并不“缺乏宗教信仰自由”[N];人民日报;2008年
10 戴楚洲;张家界市土家族识别工作纪实[N];张家界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文;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2 郑雪松;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惠泽宇;民族自身性与国家公民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陈图雅;民族制度与知识分子的知识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向贤海;民族认同与移民族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4 温少玲;中华民族认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戴慧琦;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少数民族女性地位变化探析[D];新疆大学;2011年
6 王明成;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和谐思想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7 欧利仁;胡锦涛民族理论探析[D];云南大学;2012年
8 朱春燕;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24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424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