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玉蹀躞带的特征分析及其文化探源
本文关键词:契丹带饰研究:以蹀躞带为中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辽代玉蹀躞带的特征分析及其文化探源 作者:吴沫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7期
摘 要:辽代玉蹀躞带是辽代重要的礼仪器,是契丹民族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互动的重要见证物。本文通过对辽代玉蹀躞带进行系统地考察和分析,发现它们在形式上可分为单带扣·单铊尾型和双带扣·双铊尾型两类。前者以蹀躞銙上具有“山”字形古眼、蹀躞上坠饰倒悬葫芦形带饰或曲柄形饰以及带銙可能存在偏角团形銙或倒“凸”字形銙为特征,在文化渊源上主要受到突厥文化、回鹘文化的影响。后者以具有前后两组玉带为特征,其主要受到中原汉族带饰文化的影响。本文中关于辽代玉蹀躞带中存在悬坠曲柄形饰、饰倒“凸”字形銙以及还具有双带扣·双铊尾型式的特征分析在过去的研究中少为述及,可作为新的依据,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辽代玉蹀躞带的特征和更深刻地理解辽代社会契丹文化的特色及其多元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辽代;玉蹀躞带;特征;多元文化;探源
中图分类号:K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013-06
一、引言
玉带是辽代重要的礼仪器,在辽代玉器中是尤其重要的一类。它们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礼仪之制在契丹文化中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见证了契丹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融,为我们理解契丹文化的多元文化内涵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帮助。
辽代由于在政治上“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1],官员所用腰带也因官之南北不同,而有明显区别,大体可以根据有无蹀躞分为蹀躞(腰)带和无蹀躞(腰)带。蹀躞是指腰带上垂下来的带子,,古代游牧民族常用这种带子把物品系在腰带之上。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蹀躞是胡服的特征之一:“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2]垂有蹀躞的腰带即为蹀躞带。过往研究已有述及,重要的研究包括:李逸友在《辽代带式考实:从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的腰带谈起》着重论述了辽代各种腰带的形制,认为辽代带式可分为有蹀躞的契丹服腰带和无蹀躞的汉服腰带[3]。孙机在《近年内蒙古出土的突厥与突厥式金银器》中指出内蒙古出土的辽代金银蹀躞带銙明显受到突厥带具的影响[4]。冯恩学在《蹀躞带:契丹文化中的突厥因素》一文中对辽代蹀躞带和突厥蹀躞带的形式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辽代蹀躞带的带銙形式可以在突厥文化中找到源头,其在结构上继承了突厥带的形式,但在纹饰上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5]。滕亚秋在《契丹带饰研究:以蹀躞带为中心》的硕士论文中指出,蹀躞带作为契丹带饰当中独具特色的物质载体,不但具有实用功能,更兼具有象征性意义,通过研究其带饰制度,有助于我们了解契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丧葬制度、风俗习惯及其多元的文化内涵[6]。另外,针对辽代的玉带,许晓东在《辽代玉器研究》一书中根据辽代玉带是否存在古眼以及玉銙的形制进行了型、式归纳和分析[7];于宝
本文关键词:契丹带饰研究:以蹀躞带为中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2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42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