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地方主义与新桂系治桂探析

发布时间:2019-02-24 11:05
【摘要】: 地方主义是晚清以来中国政治转轨、经济转型时期的一大政治特色。在晚清以来的政治崩溃中,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就了许多凭借军事实力割据一方的地方实力派的崛起。这些地方实力派承认中央政府,但又总是与力图重建最高权威和集权主义理想的中央政府形成矛盾和对抗,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若即若离。其实地方分权系统形成的地方主义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民国一代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地方主义滋生盛行。1925年统一了广西的新桂系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地方实力派,在与名义上统治全国的蒋介石中央政权相抗衡而保持广西独立发展过程中,地方主义在新桂系统治时期的广西其表现也尤为突出,对当时广西乃至全国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史为鉴,初步探讨新桂系统治时期广西的地方主义,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近现代中国及广西社会发展的状况及特点,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主义也具有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在民国时期的历史嬗变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作用的新桂系和地方主义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地方主义和新桂系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和群体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透视点考察新桂系的活动,以新桂系的活动来论述当时的地方主义,重点讨论新桂系治理广西时期的地方主义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及对社会发展变迁产生的影响,并力图通过与广东、山西地方实力派的比较,探寻其特点并予以评价。 文章由五部分组成,绪论,在归纳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本文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其意义。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民国时期地方主义的产生及特征,首先阐明对地方主义概念的理解,梳理了我国历史上地方主义的沿革,并进一步指出民国时期地方主义的滋生发展,政治性与军事化兼备,建设性与破坏性并存,离心倾向与向心倾向同在的特点。第二部分重点从地方思想观念和地方政治行为两方面论述
[Abstract]:Regionalism is a political feature of China's political transition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political collapse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imbalance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various places resulted in the rise of many local power factions which were separated by military power. These local powerhouses recogniz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ut they are always in contradiction and confrontation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hich tries to re-establish the supreme authority and the centralism ideal,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each other. In fact, the regionalism formed by the system of decentraliza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For a long time, the socie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unstable and regionalism flourished. The New Guangxi system, which unified Guangxi in 1925, was a decisive local power school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maintaining the independence of Guangxi against the central regime of Jiang Jieshi, which nominally ruled the whole country, the performance of localism in Guangxi during the period of New Guangxi rule wa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At that time, Guangxi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had a significant and far-reaching impact.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discusses the regionalism in Guangxi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ew Guangxi rule, which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a and Guangxi from one side, but als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authorities today. Eliminating localism fundamentally also has positi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New Guangxi and the localism, which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unique historical phenomenon and group of localism and Xinguizi are examined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activities of Xinguizi are examin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authorities, and localism at that time is discussed by the activities of Xinguizi.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hought, behavior and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vicissitude of the regionalism in Guangxi during the period of New Guangxi, and tries to explore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e it 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local power schools in Guangdong and Shanxi.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 introduction.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tent, metho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The first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emerg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ism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irst, it clarifi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localism, combs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ism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and further points out the breeding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ism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olitical and militarization, constructive and destructive, centrifugal and centripetal characteristics.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wo aspects: local ideology and local political behavior.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96;K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凡贞;;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县财政改革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2 刘小林;王海威;;抗战时期广西文化政策略论[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胡逢清;“乡土意识”与新桂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4 庄民生;;简论新桂系[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5 覃振强;新桂系集团与蒋介石集团争斗内幕(下)[J];文史春秋;2005年06期

6 唐凌;新桂系与广西矿业[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7 覃振强;新桂系集团与蒋介石集团争斗内幕(上)[J];文史春秋;2005年05期

8 汪顶胜;;抗战中期蒋、桂财政纷争之一瞥[J];历史教学;1986年12期

9 王焕福,潘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桂共关系[J];社会科学家;1998年S1期

10 黄yP;;新桂系在广西推行的教育新政探析[J];教育评论;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肇毅;;评30年代新桂系的乡村建设[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2 周中坚;;广西近代化进程中的老桂系时期(1912-1924)[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胡春惠;;再论地方主义与辛亥革命[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陆炬烈;;龙州水口 陆荣廷军事政治生涯的起点和终点[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黄薇;李力;余冬青;黄英兰;刘燕;陈心秋;唐步坚;;广西省8009例妇科肿瘤住院病例构成变化趋势[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黄薇;李力;余冬青;黄英兰;刘燕;陈心秋;唐步坚;;广西省8009例妇科肿瘤住院病例构成变化趋势[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黄成授;;陆荣廷与广西留学教育[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谢铭;;论马赖与天主教在广西的传播[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9 ;前言[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10 那春光;;矿产资源规划实施中的博弈问题[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经济与规划专业委员会2006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瑞洪 通讯员 戴超贤;百年古镇打造现代新城[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2 罗仲文;一路汗水一路歌[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3 陈菊;发展县域经济 夯实和谐社会基础[N];今日信息报;2006年

4 黄荫诺 李培森 何琼珍;何艺巧布局 走活信合棋[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5 闻一诗 潘琦;风雨兼程六十年 春华秋实谱新篇[N];广西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康民;广西保险进村:摸准了脉 对症下药[N];中国保险报;2006年

7 文祥;丹青难写是精神[N];人民政协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莫俊;一个桂剧传承人的心声[N];南宁日报;2008年

9 大通证券 付秀坤;第一食品 糖业概念强于大盘[N];证券时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宋晓杰;准确定位 劲帆前行[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乃良;民国时期新桂系的广西经济建设研究(1925—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付成双;加拿大西部地方主义研究[D];北京大学;2000年

3 周宁;地缘与学缘:一九二○年代的安徽教育界(1920-1926)[D];复旦大学;2007年

4 鲁克亮;政治腐败、认同危机与政府应对[D];四川大学;2007年

5 曾凡贞;新桂系县政改革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黎瑛;权力的重构与控制:新桂系政府行政机制和政府能力研究(1927~1937)[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炜;近代广西城镇商业网络与民族经济开发[D];四川大学;2006年

8 刘爱新;网络化市场中介:近代广西经纪业(1885-1956年)[D];厦门大学;2008年

9 黄安辉;中国京族哈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10 樊端成;近现代广西农业经济结构的演变透视[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雪英;地方主义与新桂系治桂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广西村街民大会制度[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涂运根;民国时期广西农民贫困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成生;民国时期广西社会生活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许中继;新桂系乡村建设研究(1931—1945)[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立超;海南地方主义案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7 叶巧群;新桂系时期广西财政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秦海燕;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民族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功;广西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洪刚;广西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29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429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a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