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庙与庙会:作为关中农村区域社会秩序整合的中心——兼与川西农村、华南农村区域经济社会性质的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9-04-26 20:37
【摘要】:关中农村的区域社会具有三大基本特征:自耕农为主,人地关系缓和,干旱灾害频发。立基于此,庙与庙会对于关中农民来说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与施坚雅研究的川西农村和弗里德曼研究的华南农村等两个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性质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基层市场体系理论和宗族范式都难以从根本上解释关中农村的区域社会秩序形成机制。进而提出了一个理解关中农村区域经济社会性质的理想模型,即"庙(会)是关中农村区域社会秩序整合的中心"的理论观点,并试图以区域经济社会理想类型的不断建构,逐步达到认识非均衡的中国农村社会全貌的目标。
[Abstract]:The regional society in the rural area of Guanzhong has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self-farming, moderation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frequent occurrence of drought disasters. Based on this, temples and temple fairs have important existenti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farmers in Guanzhong.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properties of the West Sichuan Rural area and the South China Rural area studied by Shi Jianya, we can find that: Grass-roots market system theory and clan paradigm are difficult to fundamentally explai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social order in Guanzhong rural area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ideal model to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nature of Guanzhong rural area, that is, "temple (society) is the center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social order in Guanzhong rural areas", and tries to construct the ideal type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with the continuous construction of the ideal type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Gradually achieve the goal of understanding the unbalanced rural society in China as a whole.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变迁与社会适应研究”(项目编号:11CSH03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贺雪峰;关中村治模式的关键词[J];人文杂志;2005年01期

2 郑磊;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1928—1949)[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力;论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党的执政地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郑宪强;何佰洲;;试论农村住宅投资与农居地整理[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阎光才;;教师“身份”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当下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朱浒;赵丽;;燕大社会调查与中国早期社会学本土化实践[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5 郇建立;国家政策对农村贫困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刘保国;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新变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付平,沈西宁;土地私有化并非解决“三农”问题的灵丹妙药[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张新光;;20世纪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长江论坛;2006年05期

9 邹兵;渐进式改革与中国的城市化[J];城市规划;2001年06期

10 郑晓红;论弱势群体形成的社会原因[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丁士军;陈风波;陈玉萍;;农户非农活动及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江汉平原农户为例[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丁士军;陈玉萍;陈风波;;农户非农活动及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江汉平原农户为例[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冯贤亮;;明清江南州县的衙署[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段建宏;;心灵的寄托:晋商会馆中的关帝神信仰——以清代湖北省为考察中心[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李永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阶层结构变迁述论[A];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高晓杰;;试论我国城镇化与社区学院的发展[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7 许纪霖;;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知识分子交往网络[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丽;朱浒;;“燕大”社会调查与中国早期社会学本土化实践[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生;区域政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珠三角农村村治变迁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钟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机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李艳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8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苏新留;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作莲;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2 丁敏;清代华北地区田房契约文书粘连结构及其契约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张改清;山西农户人力资本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4 李闰华;民族交往与近代广西农业的发展变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苏俏云;大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宋红松;中国农地使用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程淑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河南植棉业[D];郑州大学;2002年

8 陈明义;嬗变的村庄[D];福州大学;2003年

9 韦柳忠;知识社会之中轴原理研究[D];福州大学;2003年

10 赵珂;川渝山地小城镇形态演化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春长;渭河流域3100年前资源退化与人地关系演变[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2 胡金明,崔海亭,李宜垠;西辽河流域全新世以来人地系统演变历史的重建[J];地理科学;2002年05期

3 方创琳;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4 陆大道;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5 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6 方创琳;区域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与可持续发展[J];地学前缘;2003年04期

7 赵明华,韩荣青;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5期

8 殷淑燕;黄春长;仇立慧;贾耀锋;;历史时期关中平原水旱灾害与城市发展[J];干旱区研究;2007年01期

9 周晓红;赵景波;;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与灾害关系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10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7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锡诚;;从庚辰庙会说到有益无害论[J];北京观察;2000年07期

2 董晓萍;;年节产品之四:庙会——岁时节日(六)[J];文史知识;2001年05期

3 侯玉峰;;妙峰山的庙会[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钟培塬;郭涛;钟培塬;;到牛头山去看庙会[J];宁夏画报;2003年01期

5 刘霞;;庙会的起源和概念界定[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李鸿斌;;庙会 北京的无形人文资源[J];北京观察;2003年01期

7 刘锡诚;;厂甸庙会——北京的文化名片[J];北京观察;2006年01期

8 郭肖蕾;;独具特色的高淳庙会[J];寻根;2009年02期

9 方舒;刘思弘;;圣堂庙会:魅力浦东的古老名片[J];浦东开发;2009年05期

10 杨乃运;;北京,文化的厂甸[J];旅游;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2012年北京春节庙会掠影[A];当代北京研究(2012年第1期)[C];2012年

2 隋维娟;;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3 陶思炎;;略谈中国传统节日的困境与机遇[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4 张密珍;;历史的演绎与延伸:乡村民俗事象中的仪式与象征[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志坚;;弘扬传统民俗文化,打造精神文明品牌[A];中国公园协会2008年论文集[C];2008年

6 张晓萍;;利用首都传统文化资源提升首都文化国际影响力[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孟菁苇;龙潭庙会摊位拍卖近日举槌[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乔申颖;文化庙会:姹紫嫣红闹新春[N];经济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赵斌 王嘉;水岸锦里掀开大庙会盖头[N];成都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张剑雯;龙城民俗庙会赚足“牛”气[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5 记者路艳霞 牛春梅 李洋;新兴商业庙会以文促商呈牛市[N];北京日报;2009年

6 李佳;天津春节庙会人气旺[N];中国旅游报;2009年

7 YMG记者 杨诗星;黄振东:老公园的文化“守望者”[N];烟台日报;2009年

8 记者 钟玉昆;涡阳举办第六届老子庙会[N];安徽日报;2009年

9 ;庙会 民俗文化的大舞台[N];徐州日报;2009年

10 董素芝 李同森 李元同;传统庙会的新张力[N];周口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鸿亮;1895~1937年河南庙会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 裴攀;中岳庙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朱蕾;江南传统节俗与社群关系网络[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4 李明娟;二十世纪上半叶乌鲁木齐娱乐活动述评[D];新疆大学;2010年

5 冯晓娜;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游客感知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朱黎明;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蒋村传统村落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孙茂文;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左玉兰;非物质文化影响下的豆村传统村落结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余振;浅析民间信仰与宗族聚居村落维系[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66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466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3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