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文本编纂与叙事解读——基于凉山奴隶社会调查报告形成过程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15 10:14
【摘要】:后现代史学思想揭示出的史料主观性,同样存在于作为史料新来源的调查报告中。调查报告的编纂过程包含了写作者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知识背景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其文本的叙事意义与产生它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今天的历史学不应仅将自己定义为复原历史事实的史料搬运工,还应对史料文本叙述的内在意涵以及产生该史料的社会情境做出恰当的分析和解释。结合20世纪50年代四川社会历史调查组针对凉山社会性质前后形成的两份调查报告,可以透视在文本编纂过程中,如何通过材料选择让传统凉山社会的等级制和等级关系成为判别凉山奴隶制社会的关键证据。形成这一历史事实的社会情境是多重的,不仅是应当时少数民族民主改革之需,也是新的社会理论及意识形态的诉求,乃至与传统以来的华夏中心史观与国族主义史观一脉相承。
[Abstract]:The subjectivity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revealed by the post-modern history thought is also found in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as a new sour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compiling process of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includes the influence of the writer's political orientation, values, knowledge background and other subjective factors, and the narrative meaning of its text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social situation. Today's history should not only define itself as a historical material carrier for the restoration of historical facts, but also make an appropriat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rnal meaning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he social context in which the historical data is generat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at two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the Sichuan social history investigation team in the 1950s and before and after the social nature of Liangshan, it can be seen in the course of the text compilation, How to make the hierarchical and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traditional Liangshan society through the material selection is the key evidence to judge the society of Liangshan slavery. The social situation that forms this historical fact is multiple,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 democratic reform of the minority, but also the demand of the new social theory and the ideology, and even with the historical view of the Chinese Central China an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the Stat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决策咨询及预研委托项目团队培育计划”资助项目“民国时期少数民族社会调查对新中国民族工作的意义——以藏彝走廊地区为考察核心”(16XNQ01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宁;文本意义接受论论(下)[J];文艺争鸣;1990年03期

2 贺微;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3 桑大鹏;论诗性智慧与艺术文本的创造[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5期

4 王战牛;作为审美的后现代主义文本[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张天勇;文本的意义是作者赋予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覃世艳,董波;文本意义的魔化与祛魅[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肖庆,张永禄;伽达默尔的文本观[J];晋阳学刊;2005年03期

8 白寅;张萌;王晓东;;关于文本意义生成因素的试验分析报告[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舒湘鄂;;对设计文本意义的探测[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史许福;;浅析审美的后现代主义文本[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佴荣本;;文学史的文本与人本[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许彦达;朗读不是鹦鹉学舌[N];中国教师报;2005年

2 徐妍;在伤痛中承担意义[N];文艺报;2010年

3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 尹承香;走进人物的心灵[N];学知报;2011年

4 王志耕;从失语走向历史透视[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藏策;图文书的歧途[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罗纲;文本隐藏信息检测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李金凤;“评价—顺应”视角的读者定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黄小扬;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干预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剑;基于概念的文本表示模型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2 王宣又;心理空间与文学文本意义的认知探寻[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王海霞;文学翻译理解过程——文本视界与译者视界的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柴凤英;文本意义的阐释与建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5 程敏;关联理论与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婷婷;再现译者决策过程[D];浙江大学;2006年

7 曹忠华;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神话类文本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4年

8 张鹏;基于FrameNet框架关系的文本蕴含识别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卓今;《马语者》翻译实践报告[D];中南大学;2012年

10 林怡;视点—文本意义的生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26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526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e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