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以降华南盐场社会变迁初探——以香山盐场为例
[Abstract]: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Xiangshan established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pattern of Xiangshan society in order to reduce Xiangshan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e unrest in the salt fields in the late Song and early Yuan dynasties showed that only the salt people attached to the new court could continue to survive in the salt fields, and those who "imposed the ban" were likely to be pushed out of the salt field society.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salt people of Xiangshan Salt Farm obtained their legal social identity. After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with the growth of Sha Tin, the seawater suitable for salt production gradually desalinated, resulting in the decline of salt yield, the escape of Kaoding, and the chaos of Huang Xiaoyang accelerated this process. Xiangshan social and economic pattern reintegrated. After the Qing Dynasty, the salt production of Xiangshan Salt Farm has declined, and the production center has shifted to three stoves. The manipulation of market, clan, folk belief,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other cultural and power resources by the ethnic groups in Xiangshan Farm reveal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social culture and local politics.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华南盐场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C770019)成果之一
【分类号】:K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黄国信;温春来;吴滔;;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6年05期
2 刘志伟;地域空间中的国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J];清史研究;1999年02期
3 周t ;明清时期潮州盐业初探[J];盐业史研究;2005年01期
4 刘永华;墟市、宗族与地方政治——以明代至民国时期闽西四保为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5 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6 余永哲;明代广东盐业生产和盐课折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01期
7 科大卫;国家与礼仪: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8 刘志伟;;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里甲制中“户”的衍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范金民;明代徽州盐商盛于两淮的时间与原因[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3 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4 黄蓉;宋慈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张金俊;;清代江南宗族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邓小南;“正家之法”与赵宋的“祖宗家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赵旭;论北宋法律制度中“例”的发展[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8 杨家俊;简论宋代的外商政策[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王艳明;瓜州曹氏与甘州回鹘的两次和亲始末——兼论甘州回鹘可汗世系[J];敦煌研究;2003年01期
10 罗瑶;榆林窟第20窟新发现“供养人像”考[J];敦煌研究;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春声;;地域认同与族群分类——1640~1940年韩江流域民众“客家观念”的演变[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婕;明代商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饶伟新;生态、族群与阶级[D];厦门大学;2002年
3 陈进国;事生事死:风水与福建社会文化变迁[D];厦门大学;2002年
4 邱国盛;20世纪北京、上海发展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D];厦门大学;2003年
8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范正义;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中心的个案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峰;论著1644—1875年间广东绅士阶层的社会公益活动[D];暨南大学;2000年
2 邹卫东;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北帝”崇拜与社会经济[D];暨南大学;2001年
3 赖作莲;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4 余清良;明代福建地区基层乡治组织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余丰;传统与嬗变:地方社会转型中的宗族与民间信抑——以闽西客家桂龙乡为例[D];厦门大学;2001年
6 魏霞;传统中的抗争——清前期广东女性角色探析[D];暨南大学;2002年
7 梁向阳;民国时期广东人口问题浅探[D];暨南大学;2002年
8 吴海波;清中叶江西中、南部地区盐枭走私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华伟;一个客家村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变迁[D];福州大学;2003年
10 唐伟华;清前期广东刑案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挺;;祀蛇与古代潮汕地区的民族融合[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2 赵世瑜,孙冰;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以近世浙江湖州双林镇为例[J];近代史研究;2003年02期
3 罗志田;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J];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4 许檀;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的重庆商业[J];清史研究;1998年03期
5 许檀;清代前期流通格局的变化[J];清史研究;1999年03期
6 朱和双;试论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人类学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7 符太浩;历史人类学刍议[J];思想战线;2003年01期
8 彭兆荣;边界的空隙:一个历史人类学的场域[J];思想战线;2004年01期
9 黄国信,温春来;“意存畛域”:淮粤之争中的区域观念——以清人卢坤等治理盐务为中心的考察[J];学术研究;2005年02期
10 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卞利;;祁门六都村的社会变迁与宗族管理简论[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孙继民;;序[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庆阳市历史学会会长 《庆阳通史》副总主编 卢造钧;编修《庆阳通史》的实践与思考[N];陇东报;2011年
2 李禹阶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华夏民族观念中的国家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娟娟;宋元明清山西铁矿开采与冶铁业发展述论[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27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527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