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带饰研究:以蹀躞带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0-07-01 09:40
【摘要】: 自20世纪中叶以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契丹带饰做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和研究,成果颇丰,但是仍有大量问题亟待解决。首先,缺乏对契丹带饰的系统性梳理和研究,使这一领域目前仍处于一片空白状态。其次,以往学者对契丹带饰的分类,特别是蹀躞带的分类,主要都遵循李逸友先生的分法,即按有无蹀躞来划分是否属蹀躞带,但此分法有待商榷。再次,前人对于契丹带饰,特别是蹀躞带的研究,探讨其文化内涵的并不多见,进而对其历史定位也缺乏明确的认识。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蹀躞带的起源问题说法不一。但随着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考古新发现,证明了蹀躞带起源于俄国的阿尔泰地区,在魏晋时期传入我国,盛行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而关于契丹带饰的类型问题,按照辽朝“分而治之”的政治制度,分契丹式和汉式两种。其中契丹式便是指蹀躞带;汉式则又分为三类:双带扣双铊尾带、双带扣单铊尾带及单带扣单铊尾带。对于蹀躞带的分类分期问题,笔者通过运用大量的考古材料,经过分析和比较,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其做了探讨。 契丹带饰由于其独特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性,使其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的反映了中国传统最核心的价值体系——礼仪之制。而由于契丹社会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又使其具有了多种文化因素。不但具有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更兼具其他少数民族、中原民族和西方民族的文化色彩。契丹作为一个后起的民族,作为一个续生态类型的国家,通过研究其带饰制度,不但能使我们了解契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丧葬制度、风俗习惯等,更重要的在于让我们了解其多元的文化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89
本文编号:2736592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衷然,张秀杰;内蒙霍林郭勒市辽墓清理简报[J];北方文物;1988年02期
2 傅惟光,金铸;黑龙江省龙江县合山乡的辽代石室墓[J];北方文物;1989年04期
3 崔福来,辛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长岗辽墓清理简报[J];北方文物;1993年01期
4 王培新;梲棬──女真系铜带饰及相关问题[J];北方文物;1997年01期
5 冯恩学;考古所见萨满之腰铃与饰牌[J];北方文物;1998年02期
6 张景明,赵爱军;辽代金银器的器形纹饰演变及工艺[J];北方文物;2000年01期
7 武亚芹,王瑞青;内蒙古科左中旗小努日木辽墓[J];北方文物;2000年03期
8 林茂雨,Oa峻岩;法库李贝堡辽墓[J];北方文物;2001年03期
9 杨荣昌,赵杰 ,周大力;辽宁省北宁市鲍家乡桃园村大平滩辽墓[J];北方文物;2002年01期
10 许晓东;辽代的琥珀工艺[J];北方文物;2003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辽宁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田广林;[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冬;唐代服饰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36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736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