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地区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的清水江模式——清至民国西南内地边疆侗苗地区土地关系研究之三
发布时间:2024-12-24 22:08
通过对清至民国时期3千余件土地买卖契约计量统计,分析土地买卖促成的土地流失方向,比较失地农户与买进田地农户户数,尤其是他们在整个土地市场上占有田地量的户比分析,对上述各环节特征的分析概括,形成了土地分配制度上的"清水江模式"。清水江模式的基本特征在于:土地买卖活跃;土地有向少数人集中;土地买卖市场能培育出一个中农与富农间的阶层,却很难产生占有较多土地的地主阶层。进一步探索还发现,土地转移并不遵守"先亲近"的原则,极少出现一田二次或多次出售的现象,因土地收益不高及相对富裕的土地资源形成的田价低廉,都是清水江模式的深层内涵,也是生成清水江模式的因素。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清水江流域侗苗地区的地权问题
二、清乾隆朝至民国时期的土地买卖
三、土地买卖导致的地权转移态势
四、清水江模式:民族地区的土地分配制度
五、农户一生所购进田地限度看清水江模式特征
本文编号:4019995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清水江流域侗苗地区的地权问题
二、清乾隆朝至民国时期的土地买卖
三、土地买卖导致的地权转移态势
四、清水江模式:民族地区的土地分配制度
五、农户一生所购进田地限度看清水江模式特征
本文编号:4019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4019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