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上海抗战史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视界与实践效度探索

发布时间:2024-12-26 00:47
   课程思政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情操涵养的价值导向功能,是思想理念、知识体系与时代同构的重要介质。上海抗战史课程思政教育旨在借助上海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和"抗日战争在上海(1931-1945)"通识课程教学体系载体,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场域空间为依托,以抗战精神和中国梦为思想主线传递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价值观、国家观和民族观,以建构问题链形式提高"对话课堂"的有效性,以数据思维精准量化媒介学习,使得上海抗战的历史记忆呈现"物化在场"与"精神在场"兼具的双重样态,从而促进上海抗战史课程思政教育与时代同构,增强当代大学生与时代同行的实践效力,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关切。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上海抗战史课程思政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1. 两岸学界和国际社会关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概况
    2.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史观及其对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
    3. 学界关于中国抗战史和上海抗战史研究的范式借鉴意义
二、“抗日战争在上海(1931-1945)”课程思政逻辑体系建构
    1. 课程性质定位与培养目标
    2. 课程专题教学体系的逻辑架构与精神主线
三、让“课程思政与时代同构”,增强上海抗战史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效力
    1. 文化寻宝:挖掘上海抗战文化资源,让历史记忆呈现“物化在场”+“精神在场”
    2. 对话课堂:观照学习舆情,让“课程思政与时代同构”
    3. 资源共享:立足学习获得感,让媒介实现“思想行走”



本文编号:4020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4020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8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