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威海港市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17:15
本文关键词:明清时期威海港市文化研究
【摘要】: “威海”之名的由来,最有影响的说法当为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置威海卫,寓“威震东海”之意,本文研究揭示,在宋末金履祥所绘制的海图中(元明两代将此图刻本付印,名为《海道经》),“威海”一名即有明显标识,因此该名之出现,最晚亦应为宋末元初,明代设卫只不过沿用该名而已。 威海于明代设卫之后,逐渐发展为颇具战略意义的军港。近代威海则是北洋海军的行营,提督的驻扎之地。甲午战争,威海失陷,卫城遭到破坏。光绪二十四年五月,英国强租威海卫,在城区开辟商埠区,辟为自由贸易港,其商港地位得到空前突显。不过,威海港自古就是南来北往国内外船只的避风港,来自各地的文化习俗汇集于此,整合成威海港市文化,最典型的是赤山法华院,它在中、日、韩佛教交流史上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妈祖信仰也是随着海商一路北上,传播至此,构成此地龙王、海神娘娘、始皇帝三神并立的海神信仰格局。传统的、典型的农业社会的土地神、灶神、财神、山神等亦占有相当的地位。表现出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的威海港市文化品格。
【关键词】:威海 威海港 港市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8;K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导言8-12
- 1、选题的确定8-9
- 2、本论题的学术史回顾9-10
- 3、本文的基本思路10-11
- 4、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11-12
- 一、威海港的形成与发展12-20
- 1、“威海”之名溯源12-13
- 2、“汉曰石落村”考13-14
- 3、威海港历史沿革14-20
- 二、威海港的多元文化20-42
- 1、宗教信仰20-35
- 2、渔家生产习俗35-36
- 3、生活方式36-39
- 4、节日习俗方面39-42
- 三、文化商业性及其表现42-63
- 1、海上交通业的发展42-55
- 2、物产资源分布55-59
- 3、对外文化的发展59-63
- 四、人文印记63-78
- 1、环翠楼63-65
- 2、昆嵛山65-69
- 3、刘公岛69-71
- 4、槎山71-73
- 5、成山头73-78
- 结语78-79
- 参考文献79-82
- 后记8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慈艳艳;;论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文慧;威海:殖民现代的失败,,祸兮?福兮?[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35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535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