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以徽州礼俗为例
本文关键词:古代礼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以徽州礼俗为例
【摘要】:徽州以其与众不同的区域文化特点使其礼俗文化也具有着地域性的特色。徽州礼俗以朱熹的《家礼》为文本,极大程度地将地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融入儒家礼俗的规定与仪式中。而在徽州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宗族则有效地运用各种礼俗模式管束和制约着族众的各项社会活动。同时徽州礼俗也凸显出深厚的伦理思想,体现出了与儒家传统礼俗文化的一脉相承性。
【作者单位】: 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礼俗 徽州 朱熹 管束性 伦理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明代徽州进士文学研究”(SK2014A391)
【分类号】:K892.4
【正文快照】: 以儒家学说为主导思想的传统文化的核心——礼文化,一直颇受人们的重视。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礼”观念与“俗”文化相互融合的同时,产生了“礼俗”文化,这种文化在以地缘性为主体的古代地方社会很大程度上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因此使得不少礼俗文化在遵循传统儒家礼仪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瑞;;元代安徽地区的书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王世华;也谈“贾而好儒”是徽商的特色——与张明富先生商榷[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3 张晓婧;;论明代安徽书院的发展和区域文化的互动[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4 包先康;李卫华;;国家政权建构与乡村治理理念的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李朝东;余同涛;;农民关系网络对创业过程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6 李琳琦;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王世华;徽商研究:回眸与前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秦宗财;明清徽商的休闲生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董家魁;徽商衰落原因新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陈孔祥;;明清时期徽州书院办学成功的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凝;;“嵌入性”不足与本土化司法模式之建构[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戴茂堂;李家莲;;当今国内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缺失[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晓婧;;明清徽商兴办书院的动机及其社会功能[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戈;储小平;;差序制度结构与中国管理革命——以李宁公司的发展变革为例[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5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秦德君;张玲彤;;中国国民文化特性的分析模式[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7 董明;;民间力量成长与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再造——对一个案例的经验阐释[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朱萌博;马睿;;老子思想在当代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影响力[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季春;;中国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10 巴晓芳;;旅游开发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以鄂西土家族的“文化旅游开发”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兆良;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立;员工工作友情、心理资本与建言行为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艳艳;河南省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齐朗;从文化建构视角论商务文本的翻译策略[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费春宏;网络交换论与中国人情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林源;我国刑罚结构的缺陷与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烨华;社会资本视域下政府公共危机治理提升途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伍本霞;论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忠,风俗志;徽州炮[J];寻根;2000年03期
2 王昌宜;李修松;;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卞利;明清徽州乡(村)规民约论纲[J];中国农史;2004年04期
4 徐国利;徽州文书的理论研究与整理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4期
5 李明;明清徽州区域风俗双重特性成因初探[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6 张萍;明清徽州文书中所见的招赘与过继[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7 胡中生;;明清徽州商业观的兴起及其局限[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00期
8 戴圣芳;;徽州望族的谱牒文献[J];寻根;2006年03期
9 刘伯山;;论徽州传统社会的近代化[J];学术界;2006年06期
10 翟屯建;;徽州文书的由来、发现、收藏与整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乃华;;清代至民国时期徽州社会的赡养方式——以徽州“分家书”为中心[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郭因;;关于徽州社会现代转型问题的一点想法[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宫强;;略论徽州建筑的审美特征[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彭家国;;徽州村志的研究价值——读绩溪新编村志有感[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阿风;;明代后期徽州诉讼案卷集《不平鸣稿》探析[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6 周致元;;清代和民国徽州乡镇志中所见的民间救荒措施[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绍泉;;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8 卞利;;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9 胡中生;;徽商的人文精神与明清徽州的和谐社会[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振忠;;万历《歙志》所见明代商人、商业与徽州社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向前;徽州宗教文化的特色[N];光明日报;2003年
2 刘伯山;发达的徽州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3 安徽大学 卞利;徽州谱牒研究宏观与微观的考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李琳琦 储常连;简论徽州传统教育发达的原因[N];光明日报;2009年
5 王振忠;徽州文书:商人与社会[N];文汇报;2011年
6 李方泽;新安理学:徽州社会的灵魂[N];光明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陈菁霞;千山夕阳:王振忠谈徽州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唐力行;怎样的互动促成了江南的繁荣[N];北京日报;2005年
9 陆峰 余超;浅谈徽州“三雕”的艺术性[N];安徽日报;2005年
10 阿风;徽学的兴起与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覃华瑞;明清徽州的家族人口与生计变迁[D];厦门大学;2009年
4 阿风;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琳;明清徽州婚姻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2 陈培波;明清徽州建筑的艺术特色[D];安徽大学;2010年
3 陈岩;明代徽州佛教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丁佳丽;20世纪初至抗战前徽州近代教育的发展[D];安徽大学;2013年
5 梅立乔;明清徽州城镇初探[D];安徽大学;2003年
6 刘芳正;民国时期上海徽州茶商与社会变迁[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杜刚;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8 程琴;明清时期徽州留守商妇的生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9 胡心怡;明清徽州女性的家族礼仪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10 肖晓珍;明清徽州“家—宗”体系财产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43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54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