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视野中的民族教育嬗变与区域文化适应
发布时间:2017-07-16 12:29
本文关键词:村落视野中的民族教育嬗变与区域文化适应
【摘要】:文化适应一直是人类学学者关注的对象之一,它是文化主体获得满足环境的需要(或来自自然的/生物的环境,或者来自外界的社会制度)所习得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其文化认知图式构建的过程。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交融和文化主体的认知图式在新的知识与信息的作用下的重新整合,使文化适应呈现出复杂多元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代壮族文化适应的研究和对当代壮族人文化认知图式的重新审视是很有必要的。 壮族文化适应研究的已有成果大多数偏重于整体性、普泛性的概括研究,缺乏对具体文化事象的微观研究,为了更好地直面当代壮族文化适应的现实状况,我选取了有“教师村”美誉的广西巴马县巴盘屯为调查点,,以当地小学老校长的生活史为个案研究,从学校教育、地方传统和社会文化变迁三个方面来考察巴盘人文化认知图式的构建过程。论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多重教育模式的整合与社会文化变迁的作用下,巴盘人如何保存其文化特质与适应新环境,从而揭示壮族传统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获取自我更新与延续的力量。 论文主体分六部分。第一部分对巴盘屯进行文化人类学描述,表明在社会与经济结构上巴盘屯还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在民俗文化方面则呈现出壮汉互融,传统延续的特点。 第二部分梳理了巴盘屯从清末至新中国时期以来多重教育模式的演变过程,分析多重教育模式对巴盘人不同时期的文化认知图式的影响作用。 第三部分从族群认同、村庙信仰和祭祖仪式三个方面来谈地方传统是如何影响当代巴盘人文化认知图式的。 第四部分则是探讨巴盘屯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巴盘屯的孩子是如何在主 WP=3 流文化和地方传统的共同作用下成长起来的。 第五部分通过对当地老校长的个案研究来展示当代巴盘人如何运用主流文化与地方文化传统资源这两种知识来适应文化变迁。 第六部分综合论述,认为现代学校教育将为壮族文化传承培养更高素质的民族文化传承人,而激发壮族内部文化力量的自觉传承意识是当代壮族文化在新的现实情境中获得自我延存力量的新途径。
【关键词】:多重教育模式 文化适应 认知图式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8
【目录】:
- 一 引言6-8
- 二 人类学视野中的巴盘屯8-11
- (一) 基本状况8-9
- (二) 民俗节庆9-11
- 三 巴盘屯多重教育模式的演变11-19
- (一) 清末时期--地方教化与儒家大传统的融合12-13
- (二) 民国时期--两种新思想的输入13-16
- (三) 新中国时期--“教师村”的兴起与衰落16-19
- 四 地方传统影响下的文化认知图式建构19-30
- (一) 族群认同:“我族类”与“非我族类”之辨19-22
- (二) 村庙信仰--神威护佑下的社会秩序规范22-26
- (三) 祭祖仪式--家族认同与乡土伦理道德观的获得26-30
- 五 焦虑中的民族文化传承30-34
- (一) 讲故事的人--消失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者30-31
- (二) 不唱山歌的人--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失落31-33
- (三) “三月三” --一个文化变异与历史性调适的侧面33-34
- 六 地方能人在区域文化适应中的作用34-39
- (一) 对地方教化的关注35-38
- (二) 对地方认同的再创造38-39
- 七 结语39-41
- 注释41-43
- 参考文献:43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陶格斯;文化差异与民族学生学业质量[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秦中应;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腼;融入的故事[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罗吉华;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在京文化适应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田李隽;侗族民歌传承主体的生存境况与文化适应[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春艳;陆川县客家饮食习俗的文化适应与传承困境[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俐俐;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生态移民子女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48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548704.html